其二,本课程属于小学教育专业的必修课程,是本专业培养方案的重要构成部分。本课程在内容体系方面,将儿童发展心理学、教育心理学、教育学、儿童哲学、德育论等学科的相关理论和研究成果进行整合。注意对这些理论进行创造性的梳理,而非简单拼接。努力清晰地展现其逻辑脉络,并且尽量吸收和反映有关品德发展和道德教育实证研究的最新成果与进展。同时,也注重这些理论和研究成果在小学道德教育实践中的运用。本课程开设在第二学年第二学期,一个学期就能授完,并且由心理学专业教师担任课程教学工作。此课程既有较为强烈的理论性,同时也兼顾了应用性。7. 另一个模块是活动设计。通过两个模块的学习,。
教师进行讲授之后,设置了小组讨论与演示的实践环节,以此将理论和实践紧密地联系在一起。每周有 2 个课时,总共 28 个课时,计 2 学分。本课程属于专业必修课程,由于它具有应用性,所以打算采用开卷考试的方式。试题的编制依据理解、应用两个层次的学习目标,分别设置了简答题、案例分析和活动设计。难度分为简单、中等难度、较难或难三个等级,其大致比例为 40 : 45 : 15 。最后总评成绩由平时作业成绩与课堂参与度以及期末考试成绩两部分构成,其中平时作业成绩与课堂参与度占 40%,期末考试成绩占 60%。学生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能够掌握儿童品德心理的发展规律,能够理解品德心理的发展理论,能够应用基本原理来分析、解释和解决教育过程中学生的道德教育问题。四是让学生掌握道德教育活动的基本技能和策略。5. 能够说出在道德教育活动中常用的方法和技术。
5. 能用一定理论来设计小学道德教育活动。情感在学习本课程的过程中,能够巩固和提高自己的道德情感;能够初步形成作为一名小学教师从事道德教育的使命感和责任感,还能够从生命伦理和生命关怀的高度,升华对小学生的情感以及对小学教育工作的职业道德感。需初步懂得和了解道德教育的内涵,以及道德教育与道德教育思想的历史。4. 能够运用道德认知理论对案例进行分析,并且能够设计提高或改变小学生道德认知水平的活动。
5、能够运用道德情感的理论对案例进行分析,并能设计培养小学生道德情感的活动。6、能够针对小学生的问题行为提出有依据的矫正措施
每节课都以回顾前节内容来开始,进而导入新内容的介绍。在每个章节开始时,通过录影或文字呈现一个相关案例,让学生讨论该案例,接着教师总结案例,然后导入章节内容。在每个章节的最后一个部分,由学生分组进行讨论,准备资料,形成活动方案,最后在课堂上分组进行演示。这种教学模式突出了教师的主导作用以及学生的主动参与,营造了良好的课堂教学氛围。本课程的教学重点包含以下几个方面:其一,有关品德心理与道德教育的道德哲学、心理学、教育学各学派的思想及理论;其二,小学生品德发展的总体特点以及各成分发展的特点;其三,道德教育的原则、方法和技能。本课程教学的难点在于:其一,怎样解决学生的道德观念、道德定势与教师、教学内容之间可能出现的碰撞和冲突;其二,怎样让学生把对于道德问题的感受与经验运用到本课程的学习中,并有助于学生的思考;其三,怎样使学生理解一些较为抽象的道德与道德教育理论;其四,怎样让学生形成道德教育的设计技能与实施技能。
本课程运用多种教学手段与方法,其中有案例分析、小组讨论以及小组演示等。在课堂教学方面,主要以多媒体电子课件作为载体,借助多媒体的优势,让学生观摩相关的影音资料,这样能让学生直观地领会小学道德教育的实际活动。并且采用多种教学方式,打破了仅由教师讲授的单一局面,使学生在理论课堂的学习过程中,能够积极地参与到教学活动中,进而成为此课程实践的主导者。本课程的教学评价采用理论评价与实践评价相结合的模式。其中,理论考核会结合课堂提问、小组讨论、案例分析、见习反思以及文献检索等实践环节来进行。平时的评分主要针对实践部分,具体会考察学生在课堂上的积极参与程度、语言表达能力以及运用能力等方面。课程结束时,通过开卷考试来考察学生对相关知识点的理解与应用程度,并且会结合平时成绩给出总评分。各部分内容的评价重点可以参考以下表格进行:其一,对于课程章节的评价,目标是理解品德、道德的概念及两者的关系,了解品德的结构和德育的含义;其二,评价方式为开卷考试;其三,评价比重需结合实际情况确定。课堂进行提问和案例分析;考试中简答题占 5%,涉及第二章道德认知。其一,要掌握皮亚杰的道德认知发展理论;其二,需理解科尔伯格的道德认知发展理论;其三,能够运用道德认知的理论来分析案例,并设计小学生道德认知的发展活动。课堂有提问,小组会进行讨论,还有课后作业;考试包含简答题、案例分析题、活动设计等,其占比 35%。第三章是道德情感,要掌握小学儿童移情、内疚和羞耻的发展特点。
运用道德情感的理论来对案例进行分析,同时设计小学生道德情感的发展活动。包括小组讨论以及课后作业等形式。在考试方面,包含简答题、案例分析题和活动设计等内容,其占比为 25%。第四章为道德行为,需要理解斯金纳的行为主义,掌握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并且理解小学儿童亲社会行为和攻击行为的发展特点。运用道德行为的理论来对案例进行分析。同时设计小学生道德行为的发展活动。 - 朱小曼主编.《道德教育论丛(第一卷)》.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
工作时间:8:00-18:00
电子邮件
扫码二维码
获取最新动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