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默认分类 / 正文
张小龙缺席2020微信公开课PRO,分享七大思考及微信短内容发展方向

Time:2025年04月23日 Read:4 评论:0 作者:haiwenboyue

1 月 8 日的 2020 微信公开课 PRO 上,腾讯集团的高级副总裁以及微信的创始人张小龙选择了“故意不来现场”这一方式。张小龙通过视频进行演讲并作出解释,他希望能够把机会留给团队,因为在微信发展的早期,主要考验的是产品能力,而现在考验的则是组织能力。

[[]4251]

张小龙还预告,2020年微信在春节红包玩法上会有创新。

以下是张小龙演讲梗概:

信息互联的影响

可能从未有这样一个时代,每天有亿万人会花费如此多的时间,将这些时间花在手机当中去浏览各种信息。并且,微信或许是人们花费时间最多的那个应用。

所以我时常会思考,微信作为一个用于基础信息传递的工具或者说是平台。我们不经意间的一个动作,或许会导致信息洪流的流向发生变化。

我们知道,基因编辑属于一种非自然的选择。人类强行对自然进化的进展进行了改变。同样地,技术的进步也改变了自然的选择。

人们在屏幕上看到的视觉信息,比现实中眼睛看到的信息还多。人们能看到远方的图像,也能听到远方的声音。过去,一个人的世界大小由他脚的行走半径决定;如今,一个人的世界大小由他所获得信息的宽广度决定。信息的宽广度和质量,一直是微信需要解决的问题。

[[]]

在历史上,乃至十年前,这都是难以想象的。人们真的能够驾驭这种信息的互联吗?还是说,技术在引领甚至掌控人们的生活方式呢?

从以下几个维度来看看这种影响:有隐私的出让;存在信息获取的被动情况;社会关系变得扩大且复杂;信息传播速度很快;面临信息选择的困难;信息具有多样性;存在搜索的困难。

01

隐私的出让

从历史角度而言,科技发展程度越高,个人所拥有的隐私就会越少。人们在享受到便利性的同时,实际上也在悄无声息地、逐渐地将自己的隐私范围进行了缩小。

精准广告与用户隐私存在矛盾。作为平台,由于我们拥有大量数据,对于什么该用、什么不该用,这一直是我们思考的问题。我们在此倡导同行重视此问题。

02

信息获取的被动

微信用户有几亿_微信用户有多少人_微信有多少用户

你所看见的东西,或者说,你所阅读的内容,会决定你是何种样的人,也会决定你会有何种样的想法。互联网使得信息能够轻易地被获取到。然而,在那信息的海洋里,获取什么样的信息是一个极具挑战性的问题。

事实上,很多人并非主动去获取信息,而是更倾向于被动获取。在好几年前,我曾说过这样一句话:“推送改变了世界,原因是用户变得更懒了。”像微信也是基于推送的。你所收到的每一条消息,都被你赋予了比你真正要获取的信息更高的优先级。

推送何种信息,会决定用户所看的信息,也会决定他身处何种世界。这是一个我们需时常思考的问题,同时也是我们努力的方向。

所以,我很少说分发这个词,我觉得推荐可能更尊重一些。

03

社会关系的扩大和复杂

人是由社会关系构成的整体。如今,社会关系在很大程度上通过微信好友、群以及朋友圈的互动得以体现。例如,中学同学和大学同学,借助群而变得活跃起来。

过去,学术领域有个词叫邓巴数,其含义是一个人最多能拥有 150 个好友。然而在微信当中,这个限制显然被打破了。与移动互联网之前的年代相比,人们维系好友的能力突然有了很大的提升。

之前我们规定一个人最多能有 5000 个好友。现在有将近一百万人的好友数量已经接近 5000 个。尽管这些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好友,但这促使我们需要扩大好友的数目了。

我记得附近的人上线的时候,我自己内心隐隐有些不安。因为以往我们与附近的人的界限会被打破,而对于这界限被打破后是好是坏,我并不知道。

这种思考会一直贯穿于微信的进化过程中。我们扩大 5000 好友的限定较为容易,然而对于其带来的影响,我们内心实则诚惶诚恐,会反复进行思考。

04

信息传播的快速

一方面,信息的传播速度比之前更快了。可能在一个瞬间,一个事件就能迅速在众多群里以几何级数的方式传播开来。

一方面,存在这样一句话,即“谣言传千里”。那些耸人听闻的内容,或许能够获得更为广泛的传播机会。而这是由人性所决定的。

我们或许难以凭借技术手段来作为判定内容质量的标准。然而,作为信息传递的平台,我们有诸多办法,比如通过使用更多的参与者以及强大的机制,以帮助平台进行仲裁,这与我们对待原创和抄袭的做法颇为相似。

05

信息选择的困难

我们看似可以自由选择面对海量信息时看哪些、不看哪些,但事实上,我们没有时间去逐一进行筛选,所以我们看到的往往只是局部。

微信用户有几亿_微信用户有多少人_微信有多少用户

公众号看似可以随意关注,但你的选择其实是有局限性的。我们在“看一看”中进行了社交推荐实验,其效果看起来还不错。这种社交推荐是通过好友之间的互相推荐来拓宽人的选择范围的。

06

信息的多样性

头部大号会拥有最大的浏览量。在人人皆可创作的这个年代,我们期望长尾的小号都能拥有属于自己的生存空间。这是之前公众号所忽略的部分,稍后会进行讲解。

07

搜索的困难

与 web 互联网相比,移动互联网的各个 app 之间的联系更为松散。信息难以在不同 app 之间打通,也难以进行搜索。我们致力于开发小程序,心中怀揣着一个梦想,期望搜索功能能够深入到每一个小程序的内部。如此一来,海量的小程序便能够满足各种长尾的搜索需求。

小程序当然是我们一直需要改进的领域。只有小程序足够繁荣,才能够支撑起搜索内容的丰富度。

关于“信息的多样性”的延伸

这里讲了我们对信息普及以及对生活产生的影响,其中包含信息的多样性。这一点也需要提及。

微信起步阶段,我曾说过,我们以手机为基础来开发 app,而非以 pc 为基础。pc 端只是起到辅助作用。倘若不是这样,我们就无法让我们的产品普及到每一个人都能够使用的程度。

回过头来看,我们当年有两个小失误。其一,公众平台在很长时间里只有 pc web 版。这使得内容创作者的范围受到了限制。

另一个更重要的方面是,公众平台最初的设想是能够取代短信,成为一种基于连接品牌与订户的群发工具,同时还能有效地防止垃圾短信的产生。

群发的内容并非重点,各种形式的内容皆可,像文字、图片、视频等。

我们一不小心将其做成了文章当作内容的载体,这样其他短内容的形式就未能呈现出来,这导致我们在短内容方面存在一定的缺失。这也是之前我说公众号本身并非为媒体准备的原因。

我们对人人都可创造的内容很重视。朋友圈默认是发照片视频,这是因为当时我有这样一个认知:对于十亿人而言,让每个人去发文字不太容易,然而,发照片是每个人都能够做到的。

所以,相较于公众号来说,我们缺失了一个人人都能够进行创作的载体。因为不能让每个人都做到每天都写文章。

之前在公开课中说过,微信的短内容是我们要发力的方向。如果顺利的话,近期可能会和大家见面。因为表达是每个人天然的需求,所以这里算是对新版本的一个小预告吧。

春节将要来临。在红包方面,我们有一些新的举措。这些新举措或许能吸引你展现自己的创造力。在此,提前给你预告一下。

标签:
关于我们
海文博阅网,打造全方位的文化信息阅读平台,涵盖社会动态、历史人文、生活百科等广泛内容。我们为读者提供高质量的资讯和深度文章,让阅读成为获取知识、拓宽视野的桥梁。在这里,您可以随时随地畅游知识的海洋,感受阅读的魅力。
发文扫码联系站长微信
Copyright ©2021-2025 Comsenz Inc.Powered by©haiwenboyue 文章发布联系站长:dat8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