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集的商品是平台自有商品,平台为其质量做背书。网易推手分销的商品也是平台自有商品,平台同样为其质量做背书。与以往的“微商面膜”相比,这种平台自有商品的模式增加了用户对产品质量的信任。
并且分销者仅仅承担推广的工作,而打包发货等事宜均由平台来负责。这样一来,分销商就不会再有囤货却无法卖出的忧愁了。
对于分销者而言,两家所给予的福利极为相似。其一,自己购买商品时能够享受专属折扣;其二,进行分销时可以获得返利。
他们的不同之处在于,官方公众号里公布了分销事宜,不过要成为分销店主的话,首先得先付 398 元,并且这个付款链接需要向已经成为分销店主的人去索要。
而网易推手则是点击公众号的“申请”按钮后,即可成为分销。
从用户体验角度来看,云集的复杂程度比网易推手要高好几倍。它看上去似乎是故意不让大家参与分销,因为并非人人都能够找到店主并索要链接。然而,在后续我将会讲到,这实际上是一个很明智的做法。
我们来讲两家平台推动分销者分销的方式。云集推动分销者分销主要是借助“社群+线上线下培训”的模式,以此为分销者赋能,并且鼓励他们进行推广。
分销者加入时需向老店主索要购买链接,这意味着新店主与老店主必定是微信好友,从而使每位分销者之间有了直接的连接,推动了社群的形成。
所以,云集和分销者之间的关系是网状的。
网状结构
网易推手在公众号中为分销者提供推广素材,这些素材包括哪些商品好卖,以及哪些商品有折扣等。
网易推手能让用户在公众号内申请加入分销。分销者之间互不联系,仅与公众号存在关联。
所以,网易推手和分销者之间的关系是星状的。
只找到了这张图,凑活一下
谁最容易成为有效的分销者?
介绍完云集和网易推手的分销模式后,现在开始思考,哪些人最有可能成为有效的分销者呢?
雷军曾说:“站在风口之上,猪都能够飞翔。”这讲的是顺应形势、顺势而为的道理。因此,在进行营销的时候,我们也应当思考谁最有可能成为我们的用户。
你很难让一个每天都在加班的程序员来充当你的分销者,原因是他没有时间。然而,你却能够用简短的话语劝说一位全职主妇加入到分销队伍中。
我在思考目标用户时,使用的是“有效的分销者”,并非仅仅是“分销者”。
区别在于,前者具备持续进行推广的潜力。后者或许更多的是尝试新鲜事物,一旦发现一次推广没有效果,就会离开,不再继续。
很明显,前者的效果比后者好。因此,我觉得有效的分销者具备以下两个特点:
高忠诚度/多次购买的粉丝;
真心想要通过分销赚外快的粉丝(比如全职主妇、无业者)。
我为何将前者也列了进来呢?因为高忠诚度的用户和平台之间存在信任关系,这样之后他们转化成分销者就会比较容易。
他们对商品比较认可,正因如此,他们在推广时能更易表现出真情实感,从而感染他人,提升分销转化。
既然已经确定这两类用户最容易成为有效的分销者,那么接下来就需要反推什么样的机制能够吸引到这样的用户呢?
网易推手申请后即可成为分销。这种方式吸引来的用户,大部分都对分销持尝鲜心态,他们抱着“我先试试”的心态。
云集需先缴纳 398 元才可成为分销,这样就把一批围观用户筛选掉了。并且他们还提供了成为分销就能省钱的福利。
这样引来的一类人是真心想做分销,并且觉得自己能够把 398 元赚回来;另一类人是经常在云集上买东西,并且觉得自己肯定能把 398 元买回来。
我粗略地进行了计算,从云集给予分销者的折扣力度来看,至少需要购买 20 次,才能够将 398 元的金额赚回来。能够把 398 元买回来的,肯定可以算得上是高复购用户了。
这里有个小故事。起初,云集的分销申请是没有门槛的。后来,他们发现有很多分销者是僵尸粉,这些僵尸粉只是申请了分销,却不进行推广。基于此,他们才提出了先交钱才能做分销的策略。
所以多一些分销者是没有用的。只有那些会进行推广的分销者才是有用的。这也证明了这样一句话:数量少但质量高才是更好的,少的东西往往蕴含着更多的价值。
用户的参与动力是什么?
分销和玩游戏有相似之处。首先,你要召集一群想玩游戏的人。接着,把游戏规则,也就是分销模式,告诉他们。之后,大家就能够开始玩了。
但并非每个玩家都会自行行动,在这种情况下,就需要给他们提供一个行动的动力。
我认为增加动力的方式有两种。一种是“推”,这种方式能让人自我驱动,就如同梦想推动人那样;另一种是“拉”,即外部事物对他产生吸引。
那么哪些阶段需要给用户增加动力呢?
以云集为例,看他们是如何开展推拉之术的。
1、“申请成为分销”阶段
一个分销项目上线后,稍微进行推广就能吸引到不少用户。然而,这些用户大多只是抱着一种围观的心态,原因是他们不清楚这个项目是否能够赚到钱。
于是云集给了用户两个加入的动力:
(1)购买商品享受优惠
即使你分销赚不到钱,至少能把这笔钱省回来。
(2)好友朋友圈的内容刺激
有资格申请为分销者的用户,其朋友圈中必然存在一个云集的分销者(上文提到过)。
他们经常会看到那些分销者在朋友圈宣称,“今天又卖出了若干单”,还会说“云集微店分销极为厉害”之类的话语。(我在微信中加过两个云集的分销者,对此深有感触。)
每天看着这些内容,我相信那些原本不考虑做分销的人,也会开始变得动摇起来。
2、“持续分销”阶段
让用户迈过“申请成为分销”这个阶段的难度曾是 5,而现在这个阶段的难度变为了 10。
用户一开始通常动力十足,心里想着马上能赚到钱,所以很可能会爽快地加入。
但不是随便推广一下商品就能卖掉,大部分分销者都有商品无人问津的时候。在这种情况下,若要促使他们持续进行分销,就需要再添加一些动力:
(1)398 元的沉没成本
在分销者加入的时候就埋下了伏笔,之后每当用户想要放弃的时候,就会想到还有 398 元的成本没有赚回来。
(2)好友索要礼包链接
之前提到,若你希望加入分销,就需向老店主索要礼包链接。你成为分销者之后,老店主能够获得奖励。
所以,假设 A 是云集店主。如果 A 的好友想要做分销,那么即便 A 躺着,他也能赚钱。这是因为好友只能向 A 要链接。
部分老店主不想放弃店主资格,其中一个原因是他们不想丢掉能够躺着赚钱的这个机会。
云集有一个晋级制度,当下级以及下下级的人数达到 100 人时,就能够成为客户主管,进而享受更高的报酬。
假设 A 轻易就获得了 50 个下线。那么他会想要再得到 50 个下线,因为这样就能晋级。所以,他不会停止分销推广的脚步,而是会更加努力地去拉下线。
云集采用了以退为进的策略,首先给店主一些甜头,接着促使他们主动去进行推广。
(3)社群赋能
上文提及云集的关系结构呈网状结构,基于此,他们衍生出了一个个小社群。
我在调研期间接触到一个名为 BK 的社群,这个社群是以云集培训讲师为核心的。它主要开展培训以及交流活动。
网易推手为分销者提供了培训材料和推广素材,不过这些仅限于公众号推送,也就是在线上进行。
云集的培训是线上线下同步进行的。很多人认为线上能够传递信息,然而线上所沉淀的关系相对比较轻。
线下可以展开培训,并且能够建立起分销者之间的强关系,从而增加归属和信任,还能互相激励去进行分销。
想象一下,你是愿意与一群曾经见过面的好朋友一同战斗呢,还是愿意与一群彼此素不相识、未曾谋面的网友一起战斗呢?
这 3 步构成了云集在“持续分销”阶段所设置的用户动力。只有跨过这个阶段,整个系统才能够真正地转动起来。
以上,就是我在调研分销模式中的一些思考。
ps:上述内容大多是关于如何设定规则以及如何激励用户的,这些内容你可以参考借鉴,然而这些都仅仅只是技巧罢了。
真正有价值的,其实是学会从用户的角度去思考问题。
一个分销机制设计出来后,思考它是否能吸引你参与,你是否愿意将这些产品分享到朋友圈,让你的家人和朋友去购买。倘若连你自己都不愿意这么做,又怎能谈及别人呢?
广告大师奥格威曾说:“不要设计那些你连自己的家人都不愿看到的广告。”或许就是这个意思吧。
工作时间:8:00-18:00
电子邮件
扫码二维码
获取最新动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