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时讯焦点 / 正文
中国农业大学农学院,中国农业大学院系,中国农业大学农业

Time:2025年04月19日 Read:5 评论:0 作者:haiwenboyue

翟红是教授,也是博士生导师。他现任中国作物学会甘薯专业委员会理事以及副秘书长,还担任农业农村部甘薯生物学与生物技术重点实验室副主任。身为一名大学教师,多年来,翟老师一直坚持以身作则,做到知行合一,通过言传身教来践行立德树人的信念。

以学生为本,用心教学

翟老师从 1995 年开始,一直坚守在教学工作的最前线。他是核心课程的负责人,主讲本科生的专业基础课,包括《植物生物技术导论》和《植物生物技术实验》。同时,他还参讲本科生的专业认知课《中国农业大学新生研讨课》,以及研究生的专业课《作物遗传育种研究进展》。

在教学过程中,为了能培养同学们对课程学习的兴趣以及积极性,同时巩固所学的理论知识,并且提升实际应用能力,翟老师投入了大量的心血,探索出了一种师生共讲一门课的讨论式教学模式。在课堂上,老师会讲授每章内容的基本概念、方法与原理等方面的知识。而学生则需要查找每章内容在近三年内应用的文献,并且以 PPT 的形式在课堂上进行分享,之后开展互动讨论。理论与应用相结合是课堂教学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俗话说“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文献分享活动看似简单,实则倾注了老师和同学们大量的心血。老师需要对每位同学的文献查阅工作进行辅导,对文献阅读进行辅导,对如何制作 PPT 进行辅导,对如何讲述 PPT 进行辅导,且辅导次数为 3 至 4 次。通过这些锻炼,同学们提高了老师授课的课堂效率。

在教学过程中,翟老师为提升同学们的科学研究能力以及拓宽其视野,进行了探索。他将课堂教学、实践教学和现场教学相结合,还建立了研究性学习和个性化培养的教学方式。在植物生物技术实验课的教学方面,翟老师投入大量精力做准备工作,精心筛选培养基,目的是保证同学们能够观察到预期的实验结果。课堂教学期间,翟老师在实验的规范操作方面亲自示范指导,在实验材料的观察方面亲自示范指导,在实验材料的分析方面亲自示范指导,甚至在如何照相等方面也亲自示范指导。“知其然,知其所以然”始终是翟老师一直秉持的理念。实验课一直很受同学们的喜爱,每当最后一节课到来的时候,同学们会觉得意犹未尽。翟老师在课堂学习的同时,积极鼓励学生去申报学校的“URP 计划”,申报“北京市大学生创新计划”,申报“国家大学生创新计划”等有关创新、创业的项目。并且组织学生参观海淀组织培养实验室,参观北京农业嘉年华,参观北京极星农业科技园等实践基地。通过实践教学以及现场教学,让学生了解国内外农业领域的研究进展,拓宽知识面,以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

中国农业大学院系_中国农业大学农学院_中国农业大学农业

翟老师专门为中国农业大学继续教育学院远程教育拍摄了两门课程,分别是“植物生物技术导论”和“植物生物技术实验”。他利用多媒体及网络资源开展网络教学,以此推动优质资源共享,推动高等教育普及化发展。累计有超过 2000 名网络教育学生选修了这两门课程。

学校视导组老师认可这种教学方法。学校宣传部在 2016 年 6 月 29 日以“聚焦教学改革:翟红变‘教’为‘学’的课堂讨论”为题,将其刊登在学校主页。同时,在 2016 年 8 月 25 日,以“学生喜欢课堂讨论教学法 - 农学院翟红老师教学侧记”为题,将其刊登在中国农大校报。2016 年,植物生物技术导论及实验教学体系荣获中国农业大学教学成果一等奖。翟老师与学生关系亲密,成为了学生的知心朋友。在 2004 - 2005 学年、2008 - 2009 学年以及 2020 - 2021 学年,他三次荣获中国农业大学优秀教师称号。

翟老师平时不断学习和积累实践经验,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他积极参与教学改革,致力于提升教学质量。先后主持了 4 项校级、院级教改项目,还副主编了《植物生物技术导论》教材,同时参编了 6 部教材。指导了 4 名博士,目前有 5 名在校博士生。指导的学生中有 2 名博士获得校级优秀毕业生,1 名硕士获得校级优秀毕业生。有多人次获得国家一等奖学金,有多人次获得杜邦奖学金,有多人次获得学术成就奖,有多人次获得毛中振奖学金等。

脚踏实地,潜心科学研究

中国农业大学院系_中国农业大学农业_中国农业大学农学院

二十世纪九十年代,我国甘薯在基因工程领域的研究进展较为迟缓。甘薯茎线虫病属于我国北方薯区最为主要的病害之一,它对甘薯的生产产生了严重的制约作用,甚至致使甘薯出现绝产的情况。

翟老师于 1997 年加入甘薯研究团队。此后,他主要进行甘薯抗茎线虫病基因克隆工作。同时,他还从事甘薯抗逆基因克隆及功能分析工作。此外,他也开展甘薯抗逆育种研究工作。他先后承担了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等 20 余项课题,其中包括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863”计划、国家科技支撑计划等。经过多年的研究,他成功建立了甘薯遗传转化体系。该体系的转化效率比国内外报道的甘薯遗传转化体系提高了 10 至 20 倍,目前在国内外被广泛应用;建立了甘薯基因克隆及功能分析体系,克隆了甘薯等抗茎线虫病、抗蔓割病、抗旱耐盐相关基因 10 余个;构建了甘薯 BAC 文库,开展了甘薯比较基因组研究。发表了 80 余篇学术论文,其中在某些期刊(未提及具体期刊)、PNAS、BMC 等刊物上发表了 40 余篇 SCI 论文。获得了 12 项国家发明专利授权。通过细胞工程创造出了 13 份高淀粉、高胡萝卜素、耐盐、抗病等具有特异性状的新种质。获得了 3 项省部级科技奖。这些研究成果为甘薯的分子生物学研究打下了一定的基础。

目前,翟老师在已有的研究基础之上,持续地挑战自我并且进行创新研究。把反向遗传学与正向遗传学进行结合,借助基因编辑技术以及全基因组选择等技术,去挖掘与甘薯块根膨大、抗茎线虫病、抗逆等重要性状相关的基因,进而对其作用机制进行解析。

乡村振兴,贡献力量

翟老师担任中国作物学会甘薯专业委员会的理事以及副秘书长,同时还是农业农村部甘薯生物学与生物技术重点实验室的副主任。在多年时间里,他踊跃参与种薯种苗的鉴定工作以及脱毒评价工作。他也积极参加国家甘薯产业扶贫经验的交流会、全国甘薯的擂台赛、乡村振兴的学术研讨会以及新品种的观摩会、中国甘薯产业的博览会等在国内外举办的甘薯交流会。创制优质甘薯新材料,用其为甘薯产业服务,为薯农朋友们答疑解惑,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身为国家甘薯产业技术体系育种岗位的骨干人员,努力为甘薯产业的发展以及乡村振兴贡献力量。学习永无止境,要做一名与时俱进的合格教育工作者。

标签:
关于我们
海文博阅网,打造全方位的文化信息阅读平台,涵盖社会动态、历史人文、生活百科等广泛内容。我们为读者提供高质量的资讯和深度文章,让阅读成为获取知识、拓宽视野的桥梁。在这里,您可以随时随地畅游知识的海洋,感受阅读的魅力。
发文扫码联系站长微信
Copyright ©2021-2025 Comsenz Inc.Powered by©haiwenboyue 文章发布联系站长:dat8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