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昌区教育局的副局长李峰在左三的位置。他带领一行人来到长江日报,参与“思政教育局长谈”的活动。长江日报的记者杨涛对这一场景进行了拍摄。
4 月 22 日长江日报大武汉客户端消息:思政课是承担立德树人任务的根本课程。那么,怎样通过像春风化雨般的思政体系,来引导青少年扣好人生的第一粒扣子呢?又怎样通过此体系培养出德才兼备、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呢?武昌教育依据武昌的实际情况,以绿色教育理念以及“336”工作思路作为引导。打造出了武昌思政课的“123”模式,也就是聚焦于一个核心,这个核心就是立德树人。同时把握两个维度,分别是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并且实施三全育人模式,构建起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的网络化体系。近日,武昌区教育局的副局长李峰带领一行人来到长江日报的“思政教育局长谈”节目做客。他们在节目中分享了武昌区在思政教育方面的创新做法。
党建引领、协同创新、过程夯实
优化“大思政课”育人生态
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任务的基础课程。推进思政课,要以培养怎样的人、通过何种方式培养人以及为谁培养人为主要线索。李峰介绍,为使武昌的全体教育工作者能够充分施展育人的职能,在价值观的引领方面、人格的塑造方面以及知识的传授方面共同发力。武昌教育紧紧把握住教师队伍这个“主力军”,课程建设这个“主战场”,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深入地推进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朝着相同的方向、以相同的步伐前行。
思政课程方面,要重点组建一支专业的思政课教师团队,同时打造一批精品思政课课程。以各学段的思政教研员作为核心,发挥骨干教师的专业引领作用,以此带动全区思政课教师实现专业化发展。要积极创新思政课堂模式,让学生成为思政课堂的主导者。并且通过微电影、时政播报、思维导图等方式,来提升思政课堂的魅力。组织开展了“最佳思政课”的评比活动。在不同的学段中,打造出了 55 节具有鲜活特质且富有温度的精品思政课。
在课程思政方面,着重实现全学段与全学科的思政融合。开展了“十九大精神进课堂”这一活动,还开展了“跟着音乐学党史”“跟着美术学党史”“跟着诗词学党史”等活动,在各个学科中加大了思想政治教育的渗透力度。并且利用私立武汉中学校旧址纪念馆以及中共五大会址等红色教育资源,开展了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通过多种方式,让所有学科都承担好育人责任,让所有课程都承担好育人责任,让所有课堂都承担好育人责任,让所有活动都承担好育人责任。在价值传播过程中凝聚知识底蕴,在学科教学过程中强调价值引领,将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相统一。
李峰称,之后会持续做好“三个坚持”。其一,坚持以党建为引领,把“大思政课”育人生态加以优化。其二,坚持开展协同创新,把“大思政课”育人体系予以完善,横向搭建起育人的“立交桥”,纵向构建起育人的“一盘棋”,让思政课的传统优势和信息技术的新优势有效融合在一起,从而构建出“有核心、无边界”的“大思政课”育人体系。其三,坚持在过程中夯实基础,将“大思政课”育人品牌擦得更加闪亮。把思政课程和生活实践活动相融合,将思政小课堂与社会大课堂相联结,构建起理论主课堂、活动大课堂以及互联网新课堂,打造出“大思政课”课堂,促使思政教育载体实现跨界融合。
讲好美好“德育故事”
让学生感受思政教育的“温度”
思政教育要与校园学习生活相结合,也要与学生日常行为相结合,这是武昌区一线思政教师们的共识。孙民既是大东门小学校长,又是一位思政教师。他执教的《颂党第一课》,是武汉市“同上一节思政课”中的优秀课程。
孙民认为思政课不限于课堂内,他把教学内容融入到校园的一草一木建设里,使之变成一个个真实美好的“德育故事”,渗透到孩子们的生活中。“我们的思政课是从儿童视角出发的生活,能让学生在真实生活中进行德育实践,达成品格升华。”
孙民觉得,在小学这个阶段,思政课的教育一定要回归到儿童的生活当中。要引导学生在具体的生活情境以及生活事件里去反观自身的生活。教学的有效途径并非仅仅是进行说教,而是要通过现实活动来养成良好的习惯,并且在现实活动中展现出良好的品德。
大东门小学处处有这种生活情境。校园水泥花坛上安装了供学生小憩的木条椅;楼梯间安放了可供休息的板凳;学生的习作与名家大师的作品并列挂在校园的爬山虎墙边;橱窗里不再是标语口号,而是身边的同学和平常的事迹……孙民说:“将教材内容完全贯彻并融入到孩子们的日常生活中,他们的变化很明显。”
武珞路实验初级中学的思政老师肖桓,在日常教学时,特别注重“三贴近”原则。他贴近学生,关注学生的需求和特点;贴近生活,将教学内容与生活实际相联系;贴近实际,使教学更具实效性和针对性。她善于运用我国那丰富的历史资源,从其中获取丰厚的滋养。她聚焦于教学的重难点问题,使得思政教学更具“亲和力”。她举办了“美丽江城我发现”等活动,让思政课堂变得鲜活起来。学生们通过用脚步去丈量历史的变迁,在动态的氛围中感受思政课理论的内核。肖老师采用多元教学方式,其一举办中学生辩论赛,其二开展模拟联合国活动,其三组织走进人大和政协等主题社团活动,以此引导学生拓宽视野并关注社会。
用好校园红色教育资源
让学生在实践中坚定理想信念
武汉曾是中国大革命的中心,也是抗日战争初期全国抗日运动的中心。在这里召开了具有重要意义的中共五大和八七会议。这里还是党带领全国人民抗击新冠肺炎疫情决战决胜的地方。武昌的不少中小学校园中留存着一大批红色教育资源。这些红色资源既是鲜活的历史,也是思政学习教育最生动的教材。
十四中党委书记王拥军介绍,在学校 119 年的办学历程中。学校涌现出了许多杰出校友代表。其中有中共一大代表董必武、陈潭秋。还有一二·九运动武汉学生领袖何功伟烈士等。这些校友为党尽责,为国献身。学校借助丰富的红色资源,开设了校友系列的主题思政课堂,开设了校史系列的主题思政课堂,开设了三厅系列的主题思政课堂;开发了《校友李四光》这样的校本课程;开展了“走进昙华林”这样的思政主题社团活动。
十四中充分利用校史馆来教育学生,同时也利用三厅、公书林、近现代教育博物馆等场馆进行教育。在学科教学中融入校史、党史、新中国史。十四中还带领学生走进社区。学校的场馆对社会开放,实现资源共享,共同积蓄能量。
武汉中学的思政教师吴晓进行了介绍,武汉中学校史馆属于武汉市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同时它也是在身边最为合适的思政课资源。学校在校史馆讲党史,运用翻转课堂的形式。让学生担任现场讲解员,负责讲解校史。此举既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也能提升他们的参与度,还能取得入脑入心的良好成效,从而引导学生成为马克思主义的坚定信仰者、积极传播者和模范践行者。
(记者杨枫 通讯员宋晶 李季)
工作时间:8:00-18:00
电子邮件
扫码二维码
获取最新动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