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跑友都是好学的孩子。遇到问题时,你会求助于什么呢?其实,小编希望你们回答:慧跑!然而,大多数人还是会上网搜索,或者向网络上的大神求助等。当你搜索“跑步中喘不上气”“跑步腿没劲儿”这类的词时,你会得到什么答案呢?小编刚才搜了一下,有的回答是“极点”,有的回答是“撞墙”。他们答错了吗?严格来说并没有,但也并不能说答对了。
“极点”和“撞墙”来临时的感受几乎能用相同词汇描述,像胸闷气喘、呼吸困难、腿脚沉重、有心无力、难以坚持跑下去等。然而,两者是完全不同的,成因不同,应对方法也不一样。今天,小编将跟大家详细解释“极点”和“撞墙”这二者的区别。
极点
撞墙
相同点
气喘无力
不同点
发生在跑步刚开始
发生在长距离跑步中后程
原因是准备活动不足及乳酸堆积
原因是糖原耗竭
什么是“极点”
热身不充分且运动刚开始强度过大时,往往在运动开始后没多久,就会出现呼吸困难的情况,会有全身乏力的感受,两腿也会变得沉重,还会产生想要放弃的念头,这种现象我们把它叫做“极点”。
“极点”是怎样产生的呢?大家都知晓,物体存在惯性。这种惯性不仅在运动的加减速过程中有所体现,而且在我们的内脏器官上也有表现。也就是说,“极点”的产生是因为内脏器官具有惰性。
人体从安静状态转变为运动状态时,肌肉能够迅速接收指令,并且在极短时间内达到最大功率。然而,心肺系统的惰性比较大,需要经历一个“预热”的过程。心肺系统在运动开始初期,无法发挥其最高的机能水平。这意味着摄氧量远远落后于身体的需氧量。在此情况下,会导致体内缺氧,以糖无氧供能为主,进而产生大量乳酸,最终引起胸闷气短、四肢酸痛乏力。这样既影响了神经肌肉的兴奋性,又使得运动动力定型被暂时破坏,进而身体进入抑制状态,具体表现为动作迟缓且不协调,精神状态低落并想放弃。
一般而言,极点的出现时间和训练水平以及准备活动存在关联。训练水平较高且准备活动充分的跑友,“极点”出现的时间会比较晚,其症状也相对较轻,能够较为容易地克服,甚至可能不会出现极点;而那些不经常跑步且不做准备活动的跑友,“极点”则会较早出现,症状也会比较明显。
如何克服“极点”
极点的发生本质与训练水平以及准备活动相关。训练水平的提升并非能一下子就达成,所以在当下这个阶段,要推迟极点的出现、减轻其症状,并且尽快克服极点,最有效的办法就是做好准备活动。准备活动不但能够提升神经肌肉系统的兴奋性,还能使体温升高,降低运动损伤的概率,同时也能让心肺系统尽快从安静状态转变到运动状态,从而克服“极点”。
什么样的准备活动才是高效的呢?小编多次推荐的黄金组合是:跑步专项热身以及肌肉动态牵拉。首先进行跑步专项热身,以此来适应动作模式,激活相关肌肉,并且提高体温。接着进行肌肉动态牵拉,在增加关节活动度的同时,加强相关肌肉的神经刺激,从而减少运动损伤。
感觉很厉害吧!那具体该如何做呢?别啰嗦了,直接来看动作。
1.前后垫步
该动作模拟跑动,
快速激活下肢肌肉,
同时起到暖身的效果。
2.交替垫步抬腿
该动作可以激活下肢及髋部肌肉,同时暖身。
3.臀肌动态牵拉
大声告诉我跑步的“发动肌”是什么?
对的,就是臀肌。
4.大腿前侧动态牵拉
这一拉动作可以预防大腿前侧肌肉拉伤,
活动润滑膝关节。
5.大腿后侧动态牵拉
大腿后群也是跑步中主要的发力肌群,
这一动作可以拉伸并激活大腿后群肌肉。
极点是无法完全避免的
准备活动即使做得很充分,跑步时也可能出现极点,因为极点与运动强度有关。配速较快时,糖会进行无氧供能,其比例会增加,乳酸开始堆积,极点就会到来。所以在跑步过程中,随着强度的变化或者坡道的起伏,极点可能会多次出现。极点出现后,配速会被迫降低,乳酸会被清除,极点又能被克服。在马拉松比赛里,有些能力特别强的选手为甩掉对手,会运用变速跑。这会让对手采用跟随战术,被迫跟着一起改变节奏。在这个过程中,能力稍差的人可能会因为出现“极点”而被拖垮。因此,只有提升你的跑力,才能在最大程度上真正克服极点现象。
什么是“撞墙”
说完极点之后,接着来讲讲今天的另一个主角,那就是“撞墙”。“撞墙”只是一种形象的表述。通常情况下,它是指在马拉松比赛的中后程会出现的一种状况,即四肢变得乏力,心里也觉得没有力气,难以继续坚持下去。
感觉症状是否跟“极点”很相似呢?不过或许有些跑友已经领会到了关键,即“马拉松比赛的中后程”。既然已经到了中后程,那么心肺系统的惰性按理应该已经被克服了呀,可为什么还会出现这样的症状呢?因为“极点”与“撞墙”产生的原因是完全不一样的!
我们首先来梳理一下运动过程中人体的供能状况。大家都明白,糖是人体能量的主要供给源,在跑马过程中也是如此。人体内糖原的储存形式主要包含血糖、肌糖原和肝糖原,其总量大概在 2000 大卡上下。这数量是不是很多!然而实际上,这 2000 大卡的糖仅仅能够维持大约 30 公里的跑步。
糖原耗竭后,能量就会中断吗?不是的!人体内的脂肪和蛋白质能作为能量来源。糖原耗竭之后,脂肪会成为较为主要的供能物质,然而脂肪的供能效率比糖要低很多。
脂肪供能效率低,所以跑步只能维持在较低配速,要保持糖为主要供能来源时的配速几乎不可能。这时你愿意降低配速吗?显然不会,但身体似乎已不听使唤,这就是“有心无力”。所以大多数跑友在马拉松比赛 30 公里左右,即身体供能物质切换时,会出现“撞墙”现象。
如何应对“撞墙”
前面提到糖原耗竭以及脂肪供能效率低下会导致“撞墙”。那么,针对这样的问题,其解决方法是什么呢?
脂肪的供能效率要通过长期且系统的训练才能够得以提高,在较短时间内很难解决这一问题。另外一个办法是增加糖原储备,以此来延缓“撞墙”的到来。那么在比赛前以及比赛中,怎样增加糖原的储备量呢?
赛前一周进行糖原填充法,即通过肌糖原的超量恢复来提高糖原储量,赛前几天进行补糖。目前多采用改良的糖原填充法。一般是在赛前 1 周内进行一次大运动量的活动。之后,在比赛前的最后几天,要适当降低运动的强度。并且要连续 3 至 4 天采用高糖膳食,按照每天 8 至 10 克每千克体重的糖量来供应。这样一来,肌糖原的含量不仅能够达到原来的水平,而且还能够超过原来的水平,这就是超量恢复。
赛前几小时进行补糖:赛前补糖主要是为了提升血糖含量。在比赛当天,通常建议在赛前约 2 小时左右吃早餐,早餐应以高糖类且易消化的碳水化合物为主;赛前约 5 分钟左右可以补充一些含糖类的饮料。要注意的是,在比赛前的 30 分钟至某个时间段补糖会引发明显的胰岛素效应(眩晕),进而对运动能力的发挥产生影响,应避免在这个时间段补糖。
赛中补糖:补充的碳水化合物应以易吸收的糖为主,比如葡萄糖、果糖等。运动饮料、能量胶、能量棒、香蕉都是不错的选择。通过补充这些糖,可以有效地维持血糖水平,从而保持运动能力。建议每小时可以补充 30 到 60 克左右的糖。
“撞墙”说明能力还有待提升
即使补糖已经做到了极为精细化的程度,撞墙依然有可能出现。可以想象,一个从未跑过马拉松的新手,即便在跑步过程中一直吃东西并且不断补水,可能到时候还是会撞墙,这是为什么呢?因为他的能力不够啊!撞墙和抽筋一样,本质上是跑力不足的一种表现。所以,要想从根本上避免撞墙,系统科学的训练以及一点天赋是关键,而补糖主要起到在已有基础上进一步提升的作用。
总结
“极点”是因为心肺系统存在惰性而导致的,在运动开始后不久就会出现胸闷气短、四肢乏力的症状,使得难以持续运动;“撞墙”是由于糖原耗竭以及脂肪供能效率低下所造成的,在马拉松比赛约 30 公里左右会出现四肢乏力、有心无力的状态。
极点能够通过科学且高效的热身得以缓解,甚至能够被消除;撞墙可以借助赛前以及赛中合理的补糖来延缓它的发生。
通过科学系统的训练来提高跑力,这样可以增强实力,而这才是能够避免极点和撞墙的最为重要的方法。
工作时间:8:00-18:00
电子邮件
扫码二维码
获取最新动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