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教育迎来洗牌?
普通家庭的孩子未来十年如何抓住风口机遇不掉队??!
为什么说高等教育迎来洗牌?
国家于 2025 年 1 月发布了《教育强国建设规划纲要 2024 - 2035》。此纲要指明了我国教育在未来十年的走向。
国家出台了这个《纲要》,其对于高等教育改革的目标有着明确的指向,那就是要对国家人力资本的逻辑进行彻底的重构。
高等教育迎来重大变化。普通家庭如果能够及时抓住机会,那么就能够把握住这个时代所带来的好处。
01 | 为什么现在大学生找不到自己合适的工作?
在我国过去的二十多年高等教育发展历程中,存在着三个大家都深有感触的矛盾:
1、高校教育同质化。
高校的定位相似,专业设置相似,人才培养方案也相似。很多高校都追求多开设专业,你开设了,我也开设,这实际上就导致了高校的产能过剩。
(高校培养出来的人才数量>社会岗位数量)。
2、高等教育脱节。
这里存在高校人才培养与社会实际需求相脱节的情况,大学生毕业后无法胜任社会和企业的岗位需求。同时存在基础研究与产业应用相脱节的现象,过去更多的科研成果是由高校产出,而现在越来越多的科技发展是由企业推动的。
所以会同时有人才荒和就业难的情况出现,大学生难以找到工作,而企业也找不到合适的人才。
3、产学研的转化低。
高校培养的人才无法满足国家战略科技力量构建的需求,所以企业只得依靠自身的能力来进行研发创新,这导致了成本的成倍增加。
对于上述问题,在未来的十年里,高等教育将会迎来一次极为重大的“系统重装”。
从同质化教育转变为科研精英化,同时培养应用型人才和技能型人才。高校招生端口开始进行定位分层分类,实现梯度发展,并且从封闭学术转向产业深度嵌入。
这些动作都释放了一个核心信息,即国家要集中现有的教育资源,全力去培养尖端人才。同时,国家也非常急需尖端人才,以服务未来的产业升级和外部的科研博弈。
02 |我们普通家庭的孩子,应该怎么做?
首先要明白,未来的高校将会有怎样的举动;专业将会进行怎样的改革;人才选拔机制将会怎样进行改革。
一、高校改革
1、高校改革分三类,定位研究、应用、及技能。
分类推进高校改革,意味着让每一所大学依据自身的定位去展开发展。每所大学都能拥有自己的专长,并且能够突出重点。
名牌大学主要是研究型的。二本院校以及部分一本院校属于应用型。职业技术大学和专科学院则是技能型的。
未来的大学生会进一步出现分层的情况。不同类型的学生,有的会选择走科研的发展路线,有的会选择走应用的发展路线,还有的会选择走技能的发展路线。
国家资源会大力向理工农医这类学科进行倾斜,目的是为了与国家战略以及产业发展的需求相匹配。
工科为王的时代已不再是猜测,而是明晃晃的国家需求和教育政策。教育部公布了《高校办学及科研经费数据》,在这些数据中,国防类高校和工科类高校的经费增速,远远超过了综合类高校、财经类高校以及师范类高校。
我们所说的国防七子分别是北航、北理、南航、南理、哈工大、哈工程、西北工业大学。这七所高校的办学经费以及科研经费,在过去的四年时间里几乎快要翻倍了。尤其是新工科相关的专业,其中包含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专业。
二、专业改革
理工科专业进行扩招。清华、北大等十几所“双一流”高校,都密集地宣布了本科扩招的专业,这些专业都聚焦于人工智能、信息技术、生物医药等战略新兴领域。
中国教育部在近三年时间里,新增了 3100 个高校专业。这些新增专业都是理工科专科,比如半导体、材料学、智能视觉工程等。
复旦大学将文科招生比例从 30%-40%进行了压缩,压缩到了 20%。教育部近三年裁撤了 3399 个高校专业,其中裁撤最多的专业是管理学、服装设计这类偏文科类专业。
三、人才选拔机制改革
国家将科技人才的竞争提前进行。从高中阶段开始选拔拔尖人才,并且在一些领域,高精尖人才从小学和初中就开始选拔。这些有天赋的拔尖人才一路被选拔、一路被培养、一路被护航,最终被送到国家战略和产业升级的最前沿。
强基计划、珠峰计划、丘成桐班这些,只要孩子的理科或者数学足够强,那么在高考中就真的能够有机会直通顶级学府。这对于那些没有教培资源的普通家庭中天赋型的孩子来说会更加有利。
综上所述,大胆进行预测。未来,家庭优渥的孩子或许更倾向于去钻研经济、金融、管理这类文科领域。而对于普通家庭的孩子来说,撬动杠杆的途径将会是新理工科。
大学生毕业后的未来会逐渐呈现出分层的趋势。教育路径的选择需要学生提前进行规划,包括要对自己的天赋有所认知,对高校的专业有清晰的认识,对社会实际的人才需求也得了解。同时,还需要综合考量个人的能力、个人的喜好以及人生的定位。
面对这场国家教育改革,普通家庭要实现突围,就需要升级思维模式。要主动融入国家战略以及产业创新体系,在这个充满机遇的风口和时代变革之中,抓住属于自己的机会。
工作时间:8:00-18:00
电子邮件
扫码二维码
获取最新动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