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桂林山水研学旅行之侗族简介
侗族的来源是秦汉时期的“骆越”(“百越”中的一支)。古代的侗族先民起初居住在广西梧州一带。之后,其中一部分向东迁移到了贵州、湖南一带;另一部分则移至广西并定居下来。
广西桂林山水研学旅行之欣赏侗族歌舞
侗族的文化艺术丰富多样,享有“诗的家乡,歌的海洋”的美誉。侗族诗歌的韵律很严谨,题材十分广泛,情调既健康又明朗,比喻生动且活泼。其中,抒情诗歌很优美且细腻,真挚又热情。叙事诗歌委婉且曲折,含意深长。它是侗族民间文学中一项极为珍贵的文化遗产。诗歌歌词大多以人类起源、民族迁徙和习惯法为题材,具有史料价值。《珠郎娘姆》《莽岁》《三郎五妹》《蝉之歌》等流传得最为广泛。音乐曲调的数量众多且十分优美。“大歌”是一领众和、多声合唱的形式,声音洪亮,气势磅礴,节奏自由。琵琶歌因以琵琶或者加“格以琴”(侗语称,俗称牛腿琴)来伴奏而得名,其曲调欢快流畅,是侗族所特有的。
广西桂林山水研学旅行之学习侗族建筑技艺
侗族擅长建筑。侗寨鼓楼、风雨桥等建筑艺术具有代表性,其结构精巧、形式多样。在贵州、广西的侗乡,有许多久负盛名的建筑,包括风雨桥和鼓楼。侗寨鼓楼的造型十分独特,底部多为四方形,楼顶是多角形状,楼的层数均为单数,像 9、11、13、15、17 等,楼顶还悬有象征吉祥的宝葫芦。鼓楼有十几层,全部由杉木穿枋或者接榫构建而成,未曾使用一颗铁钉。檐下的如意斗拱十分精巧,飞檐翘角也很别致。檐板上绘着各种不同的画,有古装人物画、山水画、花鸟画以及生活风俗画等,这些画形态逼真,仿佛活了一般。从远处观看整个鼓楼,它巍峨庄严,气势宏伟;靠近细看,它亲切秀丽,玲珑雅致。
风雨桥富有民族特色,它是侗寨特有的建筑之一。桥上建有廊和亭,这样既可以供行人行走,又能够躲避风雨,所以被称作风雨桥。坐落在广西三江林溪河上的程阳桥是风雨桥的典型代表。这座桥于 1916 年开始建造,是一座四孔五墩伸臂木梁桥,其全长为 76 米,宽度是 3.4 米,高度达到 10.6 米。5 座青石桥墩之上,架有 6 根围大四五尺的连排杉木,这些杉木分两层作为梁。上面以 5 座楼阁相间,楼阁屋顶各不相同。这些楼阁接连构成了一条长廊式的走道桥面。走道两旁设置了长凳,供行人避雨和休息。楼阁和廊檐上绘有精美的侗族图案。在五个石墩上,分别筑有宝塔形和宫殿形的桥亭,它们逶迤交错,气势雄浑。
大部分地区一日三餐,而部分地方有一日四餐的习惯,也就是两茶两饭。两茶指的是侗族民间特有的油茶。这种油茶是以茶叶、花、炒花生(或者酥黄豆)、糯米饭为原料,再加上肉或猪下水、盐、葱花等制成的汤状稀食,它既能解渴,又能充饥,所以常常被称为“吃油茶”。四餐之中,中间两餐属于正餐。在平坝地区,侗族以米饭为主食;在山区,侗族则食用糯米。糯米具有粘性,常被用来制作粽子、糍粑和糯米饭团。这些食物既能抗饿,又便于携带,并且不易变馊,因此深受侗族喜爱。侗族地区的糯米种类繁多,有红糯、黑糯、白糯、长须糯、秃壳糯、旱地糯以及香米糯等约 7、8 种。其中,香米糯享有糯米王的称号,并且有着“一家蒸饭,全寨飘香”的美誉。
广西桂林山水研学旅行之侗族民俗研学课程课题
研学课题:了解侗族民俗风情,学习侗族建筑技艺。
走进三江侗族自治县,这是民间文化艺术之乡。在这里可以了解侗族的民俗风情,还能参观三江风雨桥以及三江侗族楼,同时也可以学习侗族木构建筑营造技艺。
研学课题:侗族民俗风情体验
体验侗族民俗风情的长桌宴,去欣赏侗族的歌舞以及侗族大歌,学习跳竹竿舞,还可以打农家糍粑。
体验一次做侗族人,在晚上入住三江吊脚楼,学习侗族人民的智慧。推荐阅读桂林山水研学旅行课程以及其主题介绍。
工作时间:8:00-18:00
电子邮件
扫码二维码
获取最新动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