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条木兰路,将湖南师范大学二里半校区的南北连接起来。每年初春,湖南师大人都期盼在木兰路上能与那“万千红粉不入眼,自信东风第一枝”的木兰花相逢。这条路目睹了学子们的青春与成长,同时也承载着他们的希望与梦想。有学子如此描述:“早春木兰的绚丽……当绿色与白色在师大人心中交织之时,刹那间,便成为了永恒。””“木兰路记忆”,已镌刻在师大人的内心深处。
湖南师范大学校门。(图片均由学校提供)
随着木兰一年又一年地盛开,湖南师大培育出了一批批“在教坛躬身践行、为强国贡献力量”的优秀教师,造就了一批批“能够担当重任、堪当大用”的栋梁之才,为国家尤其是湖南的教育增添了新的活力,成为几所“双一流”高校中留在湖南就业人数最多的高校,也可以说是“最具湖南特色”的高校。那学子心中的“木兰路记忆”究竟是什么呢?每一个师大人心中,都有自己的答案。
每年,木兰花都会依时盛开,如同每年都有新的力量加入我们师大。湖南师大 2022 级新闻传播学硕士李庆池表示。木兰路是校园的一处标志性景致,尽管岁月在发生变化,校内的学生在不断更替,然而师大的精神始终不会改变。这是工程与设计学院雷纯欧同学对木兰路的看法。“一枝是纯白的”,这意味着它的颜色;“寓意着高尚的灵魂”,这体现了它所蕴含的精神。或许正是因为这些,木兰花才备受师大学子的青睐。
湖南师大校园木兰花开,繁花锦簇。
旅游学院 2017 级学子谢昱祺表示:“赏一树花,能感受师大悠久的历史。”1938 年,湖南师大的前身国立师范学院在抗日烽火中得以建立。建校伊始设立的 7 个科系当中,有一个是英语系,该英语系由“文化昆仑”钱锺书担任首任系主任。在经历合并和改名之后,1990 年学校获得了博士学位授权,在当时这种情况是极为少见的。
吕叔湘等名家题词。(图片来源:湖南师范大学文学院)
湖南师大的校训是“仁爱精勤”。自湖南师大首任校长廖世承先生提出之后,“仁爱精勤”逐渐成为一代代师大人在长期奋斗过程中积累并形成的一种独特的精神气质,也成为师大学子所认同的价值追求。多年以来,湖南师大为全省乃至全国培养了数十万名各级各类教师,是实实在在的湖南省及周边地区教师教育的“工作母机”。
校史陈列馆。
湖南整体来看,在各个单位、各条战线以及各个学校的骨干群体中,都能发现师大学子的身影。有这样一种说法,在湖南的几所“双一流”高校中,湖南师大培养的学生留在湖南工作的数量是最多的。据相关了解,近些年来,湖南师大本科毕业生留在湖南的就业率超过了百分之五十,并且还呈现出增长的态势。二零二零年是百分之五十五点二二,二零二二年则为百分之五十七点六七。湖南师大在几所“双一流”高校中留湘就业人数居于首位,这一说法是真实的。从这个视角来看,湖南师大称得上是“最湖南”的一所大学,它构筑了湖南高质量发展人才基座的重要力量。中国工程院院士刘少军是湖南师大 1982 级生物系的校友,他在师大学习和工作了 40 多年。我们会培养出更多优秀的人才。刘少军说。2007 级外国语学院的博士生校友李钢,他是湖南科技学院的党委书记。当他回忆起在母校的时光时说道:“我曾在历史文化底蕴深厚的湖南师大校园中漫步。我很幸运能够亲近并受到外国语言文学‘世界一流’学科的熏陶。”“回首 35 年前,是母校湖南师大的师范仁道让我下定了投身基础教育的决心,是母校湖南师大的精勤业广给了我扎根教坛的底气。”湖南师大附中校长谢永红表示,他一直未曾离开母校的怀抱,并且始终是湖南师大人,一直在母校中汲取着前进的力量。
木兰路路标。
湖南师大 1985 级化学系校友王毅清是湖南达嘉维康医药有限公司董事长。他说,湖南师大“仁爱精勤”的校训,凭借厚重的湖湘文化,培育出了一批又一批有担当、能报国的社会精英;“君子壹教,弟子壹学”的教风学风,营造出了师大人终身研学、自主创新、树立旗帜的学术氛围;“立德树人”的教育理念,激励着众多学子将人生理想融入国家事业之中,不断求索创新,肩负起重大责任。著名教育家廖世承说过:一个学校能够最终取得成功,是依靠教师的。尊师重才的理念导致了“人才逆流”这一现象。
上个世纪 90 年代初的时候,湖南师大在全国是率先进行大批博士引进的。《光明日报》曾经用“何以引得凤凰来”这篇文章对其给予了高度的赞誉。
湖南师大图书馆。
近年来,在中西部高校人才流失现象较为普遍的这种背景之下,湖南师大的优秀教师人才数据呈现出逆势上升的态势。怎样才能让人才充分发挥其才能呢?怎样才能让才能得到充分的运用呢?湖南师大一方面实施“世承人才计划”,以此激励和稳定现有的人才,促使有潜质的人才得以成长;另一方面,凭借全球视野和战略眼光,大力推行“潇湘学者计划”,面向海内外招揽一批在国际学术前沿活跃的一流科学家、学科领军人物以及创新团队和拔尖青年优秀人才。前者着重于“内培”,后者则聚焦于“外引”。2016 年起,该校的刘少军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蒋洪新当选为欧洲科学院院士。李育民等 2 人被选入国家教学名师行列。先后有 32 人次入选国家级人才项目,在这当中包含 18 名国家级“四青”人才。凭借国家、湖南省的引才项目以及“潇湘学者计划”,该校从海内外全职引进了 100 余名高端人才。这些引进的高端人才里,有中国社科院学部委员陈众议;有首批国家教学名师蔡美花;有国家哲学社会科学专家咨询委员会委员、国务院学科评议组成员尹韵公;有欧洲科学院院士张隆溪;有获得卟啉与酞菁国际协会终身成就奖的人士;有国家“杰青”获得者杨荣华、彭长辉等。张隆溪称,在上个世纪 80 年代之时,就与曾在学校(国立师范学院时期)执教过的钱锺书先生建立了深厚情谊,这种情谊既是师生之情,又是朋友之谊。如今他加盟湖南师大,将会扩大中外学术方面的交流,把中国的学术研究介绍给世界,同时传播中国的优秀文化。教授还表示,在与湖南师大的科研团队进行接触之后,他感受到了该团队的卓越水平,也体会到了学校对科研工作的高度重视。他会和湖南师大的科研团队展开深度的合作,致力于把这个团队打造成国际一流的团队。在人才建设方面,其效果是很明显的。近年来,湖南师大获得国家级一流课程有 49 门,在全国高校中排第 44 位,在湖南省属高校中排第 1 位。有 2 人被授予“全国教材建设先进个人”的称号,4 部教材获评“全国优秀教材”二等奖。在中国科学报发布的“基于院士成长数据的一流本科教育排行榜”里,湖南师大位居全国师范类高校首位,展现出了其“硬核”的人才培养质量。2017 年 9 月,湖南师大外国语言文学学科入选国家“世界一流”建设学科行列,这值得一提。2021 年,该学科以优异成绩超额完成第一轮“双一流”建设任务。2022 年 2 月,又再次入选“世界一流”建设学科。
湖南师大中和楼。
湖南师大的外国语言文学学科起始于 1938 年。在八十多年的时间里,经由一代又一代的师大人辛勤地进行耕耘。外国语言文学的教师团队被确立为教育部首批“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并且在全国外语类团队中仅占 2 个。2019 年 9 月,该学院被人社部和教育部授予“全国教育系统先进集体”的荣誉称号,它是当年全国唯一获得此殊荣的高校外国语学院。湖南师大“外国语言文学”是全省唯一获评的人文类“双一流”学科,它的魅力究竟在哪里呢?湖南师大外国语学院相关负责人表示,该学科能够引领外语教育高质量发展,学科交叉成效十分显著,还打造了国际顶尖人才团队。并且,学院领衔着国内的知名专家,牵头制定了外语教育的多个纲领性文件,同时深度参与了高考等重大考试中的风险探究研判以及防范方案的制定工作。湖南师大外国语学院依托湖南省外语基础教育研究中心,面向湖南、新疆等中西部民族地区以及边远贫困地区的中学,设立了 15 个“乡村外语教育实践基地”。并且建立健全了乡村外语教育的协同研究机制以及师资培养机制。同时,要发挥“世界一流”学科建设所具有的引领作用和辐射效应。以外国语言文学学科作为核心,将中国语言文学、教育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科进行交叉融合。并且向哲学、历史、新闻等学科进行辐射。此外,还要加强与国际组织以及国际智库的合作,组建跨学科的研究团队,开展集成攻关以及协同研究,最终建成了人工智能与精准国际传播研究院。
湖南师大2023级新生开学典礼。
学校会加快推进学科交叉融合的建设工作,也会推进高水平学科的建设。重点会放在人才队伍的建设方面,会引进和培养学术领军人物,还会在大项目和大成果的突破上发力。湖南师范大学党委书记蒋洪新表示,下一步需紧密与国家、地方的重大战略需求相契合。要在服务“三高四新”的美好蓝图方面,以及长沙全球研发中心城市建设、湘江科学城建设、“四大实验室”建设等重大需求上,推出更多具有显著显示度的创新成果。而“木兰春晓”被赞誉为湖南师大的八景之一。未来放眼望去,师大的木兰景象,一方面是满园都有繁花盛开;另一方面是人才众多,学术方面也很繁盛,并且声名在一天天提升。
原文链接:
工作时间:8:00-18:00
电子邮件
扫码二维码
获取最新动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