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泰迪熊》变为现实后,有一只毛绒玩具,它只会说话,还能互动,甚至能够感知主人的情绪,正在逐步取代传统玩具,成为大人和小孩都喜爱的新宠。
近年来,AI 在各行各业中成为了最新的“流量密码”。品牌们纷纷给自家产品贴上 AI 标签,目的是为了获取更高的市场竞争力和关注度。
玩具行业也不例外。众多企业开始在 AI 陪伴玩具领域进行布局。这些企业中,既有传统的玩具制造商,比如奥飞娱乐、实丰文化等;也有科技企业,像字节跳动、特斯拉等。它们在不同方面各有优势,比如在产品开发方面、IP 积累方面、自研大模型方面等。并且它们陆续推出了新品。
日本机器人企业 X 的家庭陪伴机器人,初创企业跃然创新的 AIGC 玩具挂件,卡西欧与合作开发的 AI 宠物,字节跳动以豆包大模型打造的 AI 陪伴玩偶显眼包,特斯拉的机器人玩具 Bot 。
这些 AI 陪伴玩具形态各异,一经推出,便取得了惊人的成绩。其中官方售价 449 元的,在开售首月的 GMV 突破了 400 万;特斯拉的 Bot 官方售价 40 美元,在其官方商店上线还不到 24 小时就被抢购一空,而在二手市场上,其价格甚至飙升至 1300 美元。
这样的爆款效应让大众渐渐意识到,与手机、电脑、耳机、手表等传统硬件相比,看似不显眼的玩具或许才是 AI to C 赛道中最有潜力的方向。
参考共研产业研究院发布的数据可知,全球 AI 玩具市场在 2022 年约为 87 亿美元,到 2030 年将增长到 351.1 亿美元,年复合增长率超过 16%。
市场很广阔,而且入局的竞争者在持续增多。市场普遍都持乐观的态度,然而在 AI 赛道上遭遇失败的前辈实在是太多了,这让人很难不心生怀疑,那就是 AI 陪伴玩具真的能够取得成功吗?
1 AI陪伴玩具有哪些?
要解答这个问题,需要从产品开始着手。基于此,“定焦 One”对目前进入 AI 玩具领域的公司以及这些公司产品的主要信息进行了梳理:
注:仅统计主要公司情况
目前市面上 AI 陪伴玩具的种类比较多,并且叫法也各不相同。从产品的形态方面来看,主流的 AI 陪伴玩具主要涵盖了“玩偶/毛绒玩具”“智能硬件”“机器人”这三个方向,它们分别呈现出如下的样子:
毛绒玩具形式的 图源 /
硬件形式的(注意,是挂件,而不是小熊)图源 / 跃然创新
机器人形式的 Bot 图源 / 特斯拉商城
三类产品的最终形态存在差异,然而核心功能大致相同,其中包含语音识别、自然语言处理以及机器学习。简单来说,AI 陪伴玩具期望借助拟人化、拟动物化以及拟 IP 的形式,与用户在视、听、触等多个维度展开交互。
价格方面,不同产品的差距很大。有 10 元就能入手的 AI 智能硬件,也有 3 万元的 AI 机器人。中间涉及诸多因素,除了产品技术成本有差异外,玩具行业本身就有因 IP 受欢迎程度产生溢价的传统,这使得 AI 陪伴玩具的定价差异极大,功能与价格存在一定程度的脱钩。
而按照功能,AI陪伴玩具主要可以分为三种路线。
第一种主打娱乐。产品凭借视觉、声音传感器以及 AI 技术,能够对人类动作进行识别,能够对人类情绪进行识别,并且还能长期学习从而作出反应。其主要目的是为用户提供娱乐,同时也为用户提供陪伴等情绪价值。
卡西欧与日本初创企业合作开发出的 AI 宠物,萌友智能发布的 AI 机器宠物,跃然创新的 AIGC 玩具挂件等。这些宠物能聊天,在与主人交流之后能够以多种方式改变自身的情绪,像愤怒、悲伤、快乐等,并且能像真实的生物那样做出反应。
娱乐类产品目前是最出圈的 AI 陪伴玩具。对于那些本身就拥有高知名度 IP 的企业而言,这种情况尤其明显。
第二种是教育方向。在互动的基础上,加入语言、数学、编程等知识。通过结合语音、图像和触觉反馈,增强孩子的学习体验。同时提高知识吸收效率。
火火兔推出的 AI 早教机器人走的是这个方向,实丰文化的 AI 魔法星也走的是这个方向。这类产品普遍支持面向家庭提供一些功能,比如 AI 故事共创,还能定制爸爸妈妈的声音来讲故事,并且支持 AI 全场景问答和连续对话等。
第三种是健康方向。这里的健康,不仅仅包含运动激励以及对步数、睡眠等健康数据的检测。同时,还包含面向自闭症儿童等特殊群体的陪伴关怀。与前面两种方向的 AI 陪伴玩具的普适性相比,健康类产品属于更小众的细分赛道。然而,AI 陪伴玩具对于特殊群体的重要性是同等重要的。
2018 年的时候,麻省理工学院媒体实验室研发出了一款能够做出表情的陪伴机器人,此机器人是用来解决自闭症患儿在表情识别方面存在困难的难题的。另外,软银公司生产的人形机器人 NAO 也很有特点,它通过改变眼睛的颜色、四肢的动作以及声音的音调来传达不同的情绪,并且能够实现教导自闭症患儿如何识别恐惧、悲伤或者快乐的目的。
综合来看,目前 AI 陪伴玩具的主流有两种。第一种和第二种属于主流。娱乐类产品面向的是全年龄段用户。教育类产品聚焦的是儿童群体。或许是为了提高产品竞争力,企业在教育类产品中往往会加入娱乐陪伴的功能。而第三种产品目前稍有遇冷。
2 套壳还是创新?
在 AI 陪伴玩具开始火爆之前,有无数企业已经在手机、智能手表、电视、眼镜、智能音箱、学习机等一系列硬件上实施了 AI 化改造。这些硬件所支持的 AI 功能较为相似。它们不仅针对硬件的形态对画质、音质等方面进行了调整和优化,而且自然对话、AI 生成等功能几乎是每个 AI 硬件都具备的,这使得用户很难察觉到独特性。
这种现象的关键在于,大多数 AI 硬件的原理是在各种形态的硬件上搭载软件,然后通过 API 的调用方式接入大模型,以此来实现与用户的互动。部分企业的大模型是通过自身研发获得的,而有些企业则是采用第三方合作伙伴的技术。
AI 陪伴玩具情况也是这样。若把一款 AI 陪伴玩具拆开来看,它的硬件部分一般包含芯片、传感器、扬声器、麦克风、电池等。而软件部分涵盖了语音识别技术、AI 大模型等。与传统玩具相比,AI 陪伴玩具的灵魂就是那小小的机芯。借助机芯,AI 陪伴玩具可以调用 TTS(文本转语音)技术。这样就能实现高度拟人化,它不但能够流畅地把文本转化为语音,而且还能模仿人类语音的细微变化,从而使互动更加自然、亲切。
从技术上来说,AI陪伴玩具走的路线也不太相同。
有一类是玩具公司与第三方大模型进行接入,尤其对于那些已经拥有知名知识产权的公司。比如,奥飞娱乐的喜羊羊超能铃铛娃娃,将“喜羊羊”这一形象与小冰大语言模型相结合,从而能够提供 AI 智慧畅聊;火火兔的 AI 早教学习机则搭载了科大讯飞 AI 大模型。
一类是没有 IP 只提供硬件,可“复活”旧玩具。比如跃然创新的有一颗泡泡球挂件,把它佩戴在普通玩偶上,便可让普通玩偶化身为 AI 陪伴玩具。用户既能自由创建角色,也能选择提供的艾莎公主、乐迪等经典角色,然后与这些角色进行对话。
有一类是既销售成品玩具,又销售“AI 机芯”。比如初创公司,其团队自行研发 AI 硬件和算法,除了直接售卖 AI 火火兔、AI 仙人掌等成品玩具之外,还销售“AI 机芯”,能够将该套件装入任何普通玩具中。
其实,仅从实现的效果方面来看,这类玩具和搭载大模型的智能音箱等设备在功能以及底层技术上是比较相似的。然而,为什么 AI 陪伴玩具会如此火爆呢?
AI 陪伴玩具的优势在于载体,这与其他 AI 硬件不同。玩偶、宠物以及知名 IP 等载体形式,让其互动体验和反馈在感官方面明显比冷冰冰的机器更好,尤其在儿童群体里,这种优势更为显著。
5 岁的乐乐在生日那天收到了小姨送给他的奶龙 AI 玩偶。从那之后,他无论是吃饭还是睡觉都要带着这个玩偶,并且不像以前那样总是缠着我们了。程女士向「定焦 One」讲述了 AI 玩具带来的改变,她的表情有些复杂,她还说道:“AI 玩具确实帮家长分担了一部分陪伴的任务,但我们也会担心孩子因为这个玩具而淡化了亲子关系。”
事实上,家长对 AI 陪伴玩具的需求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教育方面、安全方面、互动方面以及增强亲子关系方面。目前,主流产品主要是围绕这些方面来进行迭代优化的。而对于成年人和适老人群而言,他们对 AI 陪伴玩具的期待除了上述方面之外,还包括更为复杂的情感支持。
在“科技春晚”CES 2025 展会上亮相的 AI 机器宠物,官方称其能模拟真正的生命体。它有体温,会有饥饿等反应。在互动过程中,它能识别用户情绪并作出相应反应。随着互动程度加深,它会不断提升亲密度和成长值,还能学习主人的面部表情和习惯。
AI机器宠物图源 / 萌友智能
这一功能的实现依靠垂直领域的小模型训练,并且能够支持更为复杂的多模态感知。
跃然创新的高管曾向媒体介绍,在产品开启对话时,主要依靠两层模型。一层是底层的通用大模型,另一层是垂直小模型的结构。其主要的合作方有豆包和智谱。
一位消费者表示,只有 AI 陪伴玩具在智能化方面足够出色,它才能吸引消费者购买;只有 AI 陪伴玩具在个性化方面足够出色,它才能吸引消费者购买。而这两点,也对技术提出了更高要求。
3 百亿赛道下的突破和挑战
行业目前对 AI 陪伴玩具的态度普遍较为乐观。2023 年的全球玩具市场规模高达 1830 亿美元。谷子经济下,毛绒玩具的需求正向全年龄段扩散。这些情况都让人不能忽视这个新赛道,其预测市场规模从百亿开始起步。
蛋糕足够大,这并不意味着所有人都能吃饱。若要活下去,就必须形成自己的核心壁垒。
在技术层面,前文有所提及,AI 陪伴玩具的关键在于“机芯”,也就是背后所调用的大模型。当这个赛道变得人员密集时,企业之间的竞争必然会围绕大模型来进行。不管是选择自行研发大模型,还是选择第三方合作伙伴的大模型,企业都得对其进行垂直领域的训练,让大模型与所选定的硬件载体相互磨合,以达到更好的效果。硬件在大小、形态等方面发生变化。AI 陪伴玩具很可能会涉及到纯端侧的方案选择,也可能会涉及到纯云侧的方案选择,甚至还可能会涉及到混合大模型方案的选择。如何平衡算力以及成本等多方面的因素,这将是企业需要考虑的问题。
同时,这个过程需要有大量且质量上乘的数据来积累。在 AI 陪伴玩具领域,优质数据涵盖了高质量的对话、情绪、表情、肢体语言以及语义理解等方面。这些数据需要由专业团队去进行筛选、清洗和标注,其背后会消耗大量的人力和资源,它是企业竞争的关键所在,也对产品的差异化表现起着决定作用。
图源 / 豆瓣《泰迪熊Ted》官方剧照
其次,用户体验的关键在于玩具能否真正理解用户情感并做出回应。多模态情绪能力很关键,它会影响玩具对用户情绪的识别;记忆架构也很关键,它能让玩具记住用户的偏好,从而真正成为用户的“朋友”。
另外,在交互过程中保证信息的准确性是一个大的技术难题。大模型在生成内容时或许会出现“幻觉”,也就是生成与事实不相符的信息,这种状况可能会对用户,尤其是儿童造成误导。
在商业模式这方面,当下 AI 陪伴玩具的成本主要集中在其所搭载的 AI 方案上。虽然产品的售价要远远超过传统玩具,然而长期向大模型厂商支付调用费用依然是一项不可忽略的开支。
对此,有企业针对 C 端市场制定了订阅服务模式。用户可以免费使用一定年限,在后续使用时则需要支付订阅费。若不支付订阅费,产品将无法继续使用。例如,和跃然创新的订阅费是一年 99 元。这种模式显然会给用户带来一定的影响,因为此前几乎没有玩具采用这种按年付费的模式。
B 端市场的模式较为清晰。企业能够把成熟的 AI 解决方案卖给其他玩具公司。然而,这或许会遭遇间接为自身制造竞争对手的状况。
AI 陪伴玩具除了要关注技术和商业模式,还得留意隐私保护的事宜。在用户与玩具互动之时,其语音、表情、爱好以及居住环境等方面都有被收集和处理的可能。这既为产品的优化带来了可能性,同时也引发了人们对数据被滥用的担忧。
总的来看,AI 陪伴玩具的核心一直是帮助用户去应对现实里的困难。它不是让人沉浸在虚拟世界中,也不是让人逃避现实。这与传统的 AI 陪伴软件以及游戏存在本质上的差别。
旧瓶能装新酒,或许会带来惊喜。要在技术创新、用户体验以及商业模式这几方面找到平衡,这将决定此赛道未来的赢家。
工作时间:8:00-18:00
电子邮件
扫码二维码
获取最新动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