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舒说:
研究表明,语言学习的能力会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减弱。也就是说,学习一门外语,在年龄较小时进行会更有优势。
大家越来越重视英语学习,小朋友开始学习英语的年龄也变得越来越早。昨天我带小酒去了书店,在儿童区看到,有不少妈妈正用英文给小朋友读绘本。
这一代孩子学习语言的年龄变小了,所以他们学习英语的方法逐渐接近国外英语为母语的孩子。国外小朋友从幼儿园、小学就开始采用分级阅读体系,而这种体系也被引入到国内。
晨宁是这篇文章的作者,她住在纽约,有两个混血男宝。她的公众号是“儿戏国”。她给我们分享了自己孩子在做分级阅读训练时所犯的错误以及获得的经验,希望能给大家带来一些启发。
文:晨宁
要读多少本书孩子才能开始英文自主阅读?
很难确切地说清楚。即便背景相同的孩子去刷市面上最主流的分级书籍,也不一定能在相同时间达到自主阅读的水平。《天才源自刻意练习》中提到了刻意练习,也就是要通过一万个小时的练习将技能提升到专家级别,一万个小时很有必要,但这一万个小时必须是有效的。
有环境和大人的支持,并且能稳定地执行每日分级阅读的孩子,就更容易尽早达成自主阅读;而没有环境支撑,还经常中断练习阅读的孩子,自主阅读自然会来得晚一些。
孩子们处在英语阅读正态分布的不同位置,在开始之前,都需要对几个因素进行分析:
01、测评自身情况
小朋友在读分级书之前,其英语水平存在多种情况。有的小朋友所处的大环境和家庭环境都是英语;有的小朋友大环境是英语环境但家庭环境是非英语;有的小朋友大环境是非英语但家庭环境(教学)是英语;还有的小朋友大环境和家庭环境都是非英语。
大环境是英文环境,家庭环境也是英文环境。这种环境有着天然且系统的听说能力,还有着表达英文的思维方式。有了这样的背景,在接受“音素意识”和“自然拼读”时会更快。
大环境为英语环境,家庭环境则是非英语环境。尽管有大环境的听说浸润,然而在生活日常用语的词汇量方面还是存在差距的。正因如此,在阅读时就需要更多地与词汇量相靠拢。
很多中国家庭的大环境是英语,包括教学环境等。每天孩子能接触到线上线下的外教英文课,还有英文磨耳朵。家长也会偶尔讲几句英语。在这种情况下,英文似乎只是被当作学习的对象。而现状要求孩子改变对英文的认知,让他们明白英文不只是学习,更是一门有趣的语言,同时要养成每天接触这门语言的习惯,以增进听和说的亲切感。
大环境和家庭环境都不是英语。培养一种全新的习惯,从无到有开始,会花费更长的时间。在这个时候,除了增进对英文的亲切感之外,不仅需要有规律的家庭英文共读时间,点读笔是一项很伟大的发明,还需要在阅读量和理解力方面开启对英文的兴趣。
图片来自
2、“真实”的执行力
你或许会说上面的情况你都清楚,然而有时却毫无用处。看到公号团购,仅仅凭着一腔热血就购买了一套又一套的分级读物,也制定了计划准备执行,但能够长年累月严格执行下去的人非常少,如此一来,阅读进阶就只是一个梦想。
执行力是一种既稀缺又不符合人性的能力,对你而言对我而言都很困难。我们往往很容易在初期信誓旦旦地承诺“一定能做到”,而这其实都是对真实的执行力产生了错误的预期。
近些日子,我开始借助一系列视频进行力量训练。我的目标是拥有更强壮的身体,以便能够支撑我去参加明年年底的纽约马拉松。然而,我已经虐自己半个月了,身体的变化非常微小。在短期内,我只能感受到肌肉的酸疼,却看不到任何明显的变化。这种进展让我难免产生了沮丧的情绪,也有了想要放弃的念头。
肌肉训练如同执行力,需要长年累月地进行锻炼。通过以非常小的幅度,逐步增强力量。就像已经精疲力竭,却还要逼迫自己多练一组动作;也像想对规则松弛不想陪读,却又硬着头皮陪他读完规定的几本书。这些都是在执行力逐渐变得强大的过程中。
在孩子分级阅读的进程中,仅仅依靠那张完美的计划是不行的。执行计划是关键,而且要规律地执行。技能的形成源于大脑中髓鞘的形成过程,而髓鞘一直在进行代谢。如果不规律地利用它,它就会被代谢掉(如下图的黄色部分)。像三天打鱼两天晒网这样的阅读训练,就需要进行重复的劳动来再次形成髓鞘。
图片来自
所以,在执行任务时,每天要预留出规律的共读时间。同时,预估 10%到 20%的缓冲时间,以应对“计划赶不上变化”的情况(有孩子的话你就会明白)。也许原本 30 分钟的共读时间会拖延到 40 分钟,但这多出来的 10 分钟的坚持,正是自己提高执行力的关键所在。
也许,将我自己锻炼跑步和力量训练的例子应用到孩子的阅读训练上有些过于残忍了。因为孩子的左脑发育较为迟缓,而左脑恰恰是控制自制力和执行力的关键所在。
然而,我时常觉得,孩子是否具备执行力,更多地反映在大人是否具备执行力上。当有了这样的逻辑线索后,自己把应该做的事情做到位,其他的事情,就让孩子自己去决定吧。
1、目标与拆解目标
有了对自身条件的认知,并且对执行力有所了解,那么就能够设定目标以及将目标进行拆解了。
我喜欢通过记录的方式,把想到的各种事情都写下来,比如待办清单、文章框架、主意点子,还有目标和执行计划。或许你会感到疑惑,为什么要列出如此详细的计划和执行清单呢?难道有一颗向往阅读的心去驱使自己不就足够了吗?
可以的,我这么做的原因是自己大脑的带宽不足,无法既记住所有事情,又能全神贯注地把每一件事做完。所以把他都列在纸上,就能让我毫无牵挂地随时进入状态。
这个对于五岁哥哥阅读的长期和短期目标:
规划行动该如何设定呢?又该如何坚持下去呢?我采用的是为跑步设定目标时所运用的原则:
2、分级阅读的迷思
阅读方法是不是错误的?
阅读分级读物存在一个迷思,即认为刷的量越多,进阶就会越快。因此,很多父母给孩子买了书后,就一股脑地让孩子扎进书的海洋。在短时间内,孩子会对阅读产生熟悉感和流畅感。然而,他们却错误地将这种感觉当作了对阅读的理解以及对知识的掌握程度。
我读完《认知天性》后有了对分级阅读训练的思考,这也是我们刚接触分级读物时犯过的一些错误。
比如说,哥哥接触到符合他水平的分级读物时,其中陌生单词仅有 1 到 2 个,而且一本接着一本。然而,当他合上书后,我询问一些细节,或者要求概括整本书的内容时,他在很多时候都无法回答。
这意味着,大量刷量的书带来了收获和熟悉感的急剧增加,看起来非常热闹。但实际上,这只是简单技能的重复,高级技能并未得到锻炼。然而,学得慢且累、短期内看不到进展,反而是更有效的学习方式。
就如同跑马拉松一样,在赛场上的出色表现是以平时那些枯燥的肌肉训练、体能训练以及长跑训练为基础的。阅读能力的提升其实就是对大脑的一种训练,而最终能否掌握阅读能力,并非仅仅依靠“读书”(就像比赛一样)就能够磨炼出来,而是要从平时的“拆解”“归纳”“总结”以及“融入已有知识”(这些分解动作)中逐步磨炼出来。
所以,仅靠刷量读分级阅读是不行的。一本书读一遍就跳到下一本,这样大脑的脑细胞没有被反复刺激,脑回路就无法形成,阅读和理解水平也就难以提升。
可以挑选读过的书(即感兴趣的那部分)进行拆解、归纳、总结,并融入已有知识,然后用自己的语言将其总结出来。按照每天的频率翻翻同样的书,过几天后再翻,一周后也翻一翻,问问他最喜欢书里的什么,以及有什么和自己相关。
有了第一遍的积累,就会增加一些流畅度;有了第二遍的积累,又会增加一些流畅度。这样一来,接下来就能够更好地去理解了。
来自 :
of
里提到的分级阅读技巧,
犹如一大串多米诺骨牌,
当每一张牌放的稳,
才能保证这一大串牌顺利地从头倒到尾,
如果任何一张放歪了,
一串牌就会中断,要重新开始摆才能继续。
这串牌包括1、音素意识 2、自然拼读
3、词汇 4、流利程度 5、理解。
实现年龄仅供参考。
有没有交叉练习?
《认知天性》提到长期记忆是通过重构而获得的。重构意味着将新知识与旧知识进行融合。因此可以说,阅读能否进阶,以及理解和流利程度能否提升,取决于积累了多少旧知识。
每本书只看一遍就觉得掌握了,接着就跳到下一本,仅这刷量的问题就出现了。
这是较为轻率的。拿到第一本书时,对孩子而言所有内容都是新的,理解每个单词以及流利读出都很费力。在此基础上,过些日子再次阅读,就能理解得更多,也能发现流利程度有所提升。在每次阅读过程中,将新知识与旧知识相连接,复杂知识才能在大脑中形成有意义的整体。
我通常的做法是,依据学校给哥哥评测的阅读等级,去拿到读过的书。每过几天就重新阅读这些书,这样读对的准确率会提高(这其中包含了自然拼读的训练)。如果降一个级别,就能增加流利程度(包括阅读的语速、语调、表达等方面)。而升一个级别,则可以增加理解程度(能够更好地了解故事的内容)。
看到这里,你们应该明白,学习是需要花费力气的。越花费力气,对掌握知识的效果就越好。
图片来自
3、阅读资源
当确定了阅读的目标,知晓费力的学习效果最佳之后,接下来就是对材料的选择。选书的重点在于要感兴趣,要感兴趣,要感兴趣(重要的事情说三遍哦!)
市面上存在很多分级阅读。每一套材料都具备自身的特色。要想抓住孩子的阅读趣味,就必须了解他的喜好。在选书时投其所好,才能让孩子有一种“阅读是为了好玩,而不是学习”的体验。
我们这一年在学校接触到不少分级书,在图书馆也接触到不少,甚至在国内国外购买整套的分级书时也接触到不少。有了对每一套分级书的概念和目标,才能将其融入家庭图书馆的“知识体系”,这也是能够安排阅读内容的第一步。
国内资源能够将一整套书系统全面地打包销售,而我只能在这边一本一本地去淘,这让我非常羡慕。
红火箭分级阅读系列:
适合英文阅读零基础,美国公立学校权威教材
这一套海尼曼分级读物与哥哥在美国公立小学练习分级阅读的内容有极高的重合性,并且它是国内独家引进版权的分级读物。
或者是还没开始学习音素意识的儿童可以使用它。
这是一本三岁弟弟正在看的书,它是以字母为开头的。弟弟会念字母的读音,会念字母的发音,也会念单词的发音。这些经历都是在积累音素意识,就如同五大多米诺骨牌的第一张一样。
图书馆:
故事趣味性强,提供了亲子共读的内容
这一套书是为刚刚踏入阅读大门的孩子准备的故事书。这些故事简短且有趣,很契合给孩子购买分级阅读时要“感兴趣”这一要点。同时,句型和词汇也是变化多样的。
它的特点在于包含亲子共读的要素。左侧有复杂段落,这部分是供父母阅读的;右侧则是简单内容,是给孩子读的。通过这样的设计,便形成了亲子共读的互动。
兰登分级读物 Step into :
美国国民分级读物,题材丰富,故事有韵律语感
兰登的分级读物是我们接触最多的。它题材丰富,故事性强。在这边的图书馆能看到它占据半壁江山,在书店也能看到它占据半壁江山。
这套书从字母开始进阶,就像红火箭那样。它适合英文阅读零基础的孩子。
它在内容方面有许多重复的句式,并且还有押韵的文字,这些都能够增强对英文的亲切感,同时也有助于自然拼读。
I can read系列:
美国国民分级读物,题材丰富,与兰登互补
I can read 能够将美国小朋友最为喜爱的偶像人物融入到分级读物当中,所以对于国民读物这一称号,它是完全当得起的。
Raz kids:
动态电子有声书,有阅读理解测试
读哪个级别哪一本由孩子自己决定。
Raz kids 分级读物的体系较为系统,它与蓝思分级系统的级别存在一定差异。例如,哥哥在学校被评测到 E 级别时,Raz kids 的级别是 D。
他的内容涵盖诸多方面,其中包括历史、地理、天文、植被以及故事等,且这些内容都是以美国文化为起始点。每一本的阅读理解测试都展现了欧美体系下阅读理解所遵循的逻辑框架,从开始阅读的那一刻起,他们就一直在培养着这种回答问题和提出问题的思维方式。
图片来自《习惯的力量》
培养新习惯(或打破坏习惯),首先要设置环境里的暗示,这样能让人下意识地去执行这件事情。其次是要有规律的行动。最后是行动带来的奖励。有了这样的闭环,大脑才会周而复始地去重复这个行为。
以读分级书为例:
环境:
布置好安静且舒服的阅读区域,有能自由拿取书的书架。无论是在睡觉的房间,还是在白天的玩具房,这样的环境都会源源不断地给大脑传送“要阅读”的刺激。
规律:
规定每周的阅读量以及书籍,把每天亲子阅读的时间固定下来,每周还要对读过的书进行一次小复盘,通过每周的对比,能够看到阅读水平的提升,如此一来,阅读习惯便慢慢得以建立。
奖励:
这里的奖励包含外驱力和内驱力。外驱力是这样的,比如读完 50 本或者 100 本后,就可以做自己想做的事情,这让他/她体会到努力能获得当下的回报,于是不断为自己设定新目标,持续努力下去。
外驱力会转变为内驱力,当任务完成、成绩提高且有相应回报时,这些都能成为让一个习惯持续下去的奖励。而做到这些本身就是一种奖励,因为成就感会促使让人兴奋的多巴胺分泌出来。
哥哥弟弟给自己画的读书贴纸墙,
读到xx本就可以吃雪糕,
读到xx本可以去想去的地方,
读到xx本可以买一个自己喜欢的东西。
从某种程度上来说,
是个很“随和“的孩子,
对于“攒贴纸换奖励”这件事儿来说,
他表现出来的是“有奖励挺好,
没有也不妨碍我读书的态度”。
有了“环境 - 规律 - 奖励”闭环的原理,就能够知晓如何去培养阅读习惯。并且,在培养习惯的过程中,也能够明白怎样去应对困难、激励自己,以及如何养成成长型思维。
第一步,清楚自身情况和能力
第二步,为自己设定目标,再拆解目标
第三步,执行方案
希望对准备开始和孩子分级阅读的你有帮助!
儿戏国公号简介:
晨宁住在纽约。她是两个混血男孩的妈妈。她是巨蟹。她是商科女。她顾家、感性且理智。
她喜爱跑马,也喜爱健身,还喜爱摄影,更喜爱思考。儿戏国里的每一篇内容都是她的原创照片与文字。这些内容记录着 0 至 6 岁的早教亲子游戏,涵盖了 STEM 科学、艺术手工、全感官以及英语启蒙等方面。同时也记录着以发展心理学为基础的国际主流育儿理念,还有当妈妈时的精力和时间管理,以及北欧与中国文化融合的家庭生活琐事。
看了这篇文章后,你是否清楚了该如何帮助孩子制定阅读计划呢?你是否明白了要让孩子坚持阅读呢?你是否有了相关的方向呢?
最近后台询问分级读物的朋友数量特别多。许多朋友是以“这个好,就买它”的心态开始接触分级读物的。然而实际上,不同的分级读物之间存在着较大的差异。选书的重点并非是哪一套分级读物多么有名,而是要与孩子的兴趣相融合。
目前引进国内的分级读物数量众多,其涵盖范围比在国外能买到的还要全面。每一套分级读物的价格都比较高,我们不能把所有的都买回来让孩子试,以查看孩子是否喜欢。
最近小舒把市面上目前适合初学孩子的分级读物全部买回来了,总共 12 套。她希望能给大家做一个系统且全面的介绍,以此帮助大家找到最适合自己孩子的分级读物,千万不要让买回去的书闲置。
等我做的功课吧!
——小舒
- END -
工作时间:8:00-18:00
电子邮件
扫码二维码
获取最新动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