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系读者投稿,来稿请同时投至:
;
文|读者:May与五月
6 点时,我们出发了。我们鱼贯而入,涌入一条又一条街道,安静地穿过了整座城市。汽车默默地跟在后面,没有按喇叭。黑压压的自行车阵轧过道路,轮胎与路面摩擦发出嗡嗡声,前面传来无数自行车丁零作响的铃铛声。
读到杂志上的这段文字时,脑海中闪现出的是上世纪八十年代的景象,那时满大街都是二八杠自行车,还有穿着白色短袖衬衫的人们骑车回家,这是一个经典画面。实际上,该文字是英国作者在《单车之城》中所描写的布里斯托尔版的自行车“群聚效应”。
《甜蜜蜜》剧照
如今的布里斯托尔跨越了时间和空间的维度,它完美地映射了上世纪八十年代国内的自行车盛况,并且在相当大的程度上与全球视野内再度回归的自行车出行潮流相匹配。
过去,在电瓶车和汽车还没有如此广泛普及的时候,几乎每个家庭都有一部属于自行车的辉煌历史。 那时,自行车在人们的生活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是家庭出行的重要工具。 它见证了许多家庭的喜怒哀乐,承载着人们的回忆和情感。 每一辆自行车都有自己的故事,它们陪伴着人们度过了许多美好的时光。
我们家曾经有 4 辆自行车,分别属于爷爷奶奶、我妈和我,每人一辆。刚毕业不久的时候,我是骑车去上下班的。在某一天上班的途中,我被一辆着急赶路的带篷快递车给撞倒了。我本人没有什么严重的问题,只是很可惜从大学开始就一直陪伴着我的那辆自行车受到了很大的损伤。从那之后,它就光荣地退役了。
我妈有一辆坐骑,是红色凤凰牌自行车,是她结婚那年购买的。它勤勤恳恳地服役了 20 多年,期间时不时会有一些小毛病。但全靠我妈一直不离不弃地对它进行维护保养,所以直到去年它都还在家好好地待着。
《芳华》剧照
某一天,我妈开着她的红凤凰去上班。突然,身后传来一个陌生人的声音,“你这车该换啦,你瞧瞧现在谁还在骑自行车呀,都换成电瓶车啦。”仿佛是要证明电瓶车的灵活便捷,陌生人说完话后,带着话尾的声音嗖地一下加速离开了。
回家后,我妈把这个好笑的插曲分享给了我们。然而,促使她更换坐骑的并非这个原因,而是凤凰确实已经老了。它无法再经受折腾,也没有了涅磐重生的能力。在又一次出现半路“掉链子”的情况后,我妈非常生气地舍弃了旧车,迅速购买了新的座驾,从此正式成为了懒人电瓶车一族的一员。
其实她还挺惋惜的,“多耐用啊,毕竟跟了我这么多年呢。”
那辆红凤凰承载了我的童年回忆。我小时候分量轻,我妈载着我不费劲。我坐在红凤凰的敞篷后座上学,周末随妈去镇上逛超市,夏天买冰淇淋,去爷爷奶奶家吃饭,偶尔去亲戚家坐坐。
红凤凰见证了我第一次学自行车时的胆战心惊和狼狈。它见证了我从小小的模样逐渐长到让我妈骑车载着都感到费力的体重。之后,我就不再坐了。
《昼颜:工作日下午3点的恋人们》剧照
家中的自行车队到这时就只剩下爷爷奶奶的两辆老车了。爷爷说,他年轻时和奶奶会骑着二八杠自行车前往十几公里外的隔壁区县,去买菜逛摊。如今这两辆自行车依然顺手且耐用,是见证他们俩青春岁月的伙伴。
双脚进行机械运动,骑行者具备良好的身体素质,还有主观能动性等客观身体条件,单从精气神的角度来考虑,自行车这项单品就很自然地成为“青春活力”的代言人之一。
大学时期骑自行车的频率很高。学校的占地面积比较大,所以一辆能够快速往返于教学楼、食堂、体育馆和宿舍之间的代步自行车就成为了必需的物品。
入学军训期间,寝室里有两个姑娘最先买了自行车。其中一个姑娘主动提出要载我和另一位室友去体育场。一位室友坐在她自行车的前排横杆上,我则坐在她的后座上。
三个女孩和一辆车的勇猛画面突然闯入男生军训场地,一连串的“哇”声,就好像自行车的铃声一样。这声音一路伴随着我们,从进场一直到退场。这让三个刚入学的姑娘在那短暂的时间里,体验到了一把被人关注的虚荣快感。当然,这种行为属于危险操作,是不值得提倡的。
但每每想起,还是会由衷发出“青春真好”的感慨。
《十七岁的单车》剧照
2022 年已经到来,距离八十年代的自行车王国已经过去了四十年。电动汽车、无人驾驶、元宇宙等科技,它们不断突破现实的壁垒,新锐前卫的思潮也在不断涌现。这些科技和思潮正以豪迈的气势,大刀阔斧地颠覆着我们的生活和既有的行为模式。但正如“时尚是个永恒的轮回”,在人类的本性中,始终为那些快速后退的生活方式以及容纳着情感价值的复古元素,留出了宝贵的余地,也留下了感怀的空间。
共享单车得到普及,疫情也产生了影响,单车出行可以畅快呼吸新鲜空气,这种出行方式当下最为方便、绿色且健康,自行车王国得以复辟归来。到现在,它依然能够骄傲地独享“最”字,不必战战兢兢地用“之一”来应对可能引发的霸权纷争。
工作后曾有过短暂的自行车通勤时光。如前文所述,起初自行车因不可抗力而光荣退役,接着后来的新工作无法达到骑行的距离要求,所以只能无奈地成为地铁大军中的一员。
《北京女子图鉴》剧照
有朋友是忠诚的骑车通勤者。在冬天,寒风会掀开头发,身体通过动能转化为内能从而成功发热,但手指却依然受热不均,即便如此,他也依然坚持骑自行车。这仅仅是因为他无法忍受早晚高峰时地铁带来的折磨。
黄橙蓝绿的共享单车色彩丰富,它们像撒向城市的一颗颗彩虹糖。随着红绿灯的跳动,它们流入各条岔路和小巷。扫码即可开启,随用随走。无需担心停车安全,不用忧虑风吹日晒,也不会遇上堵车的烦恼。所以他乐得每日逍遥自在地骑车上下班。
骑车属于低成本的运动方式。它不需要专业的运动装备,而天气的好坏以及路面环境是仅有的两个影响因素。
《破风》剧照
上海适合骑行。路面没有起伏陡坡,踩踏板不会费力。城区的新老建筑能让骑行者领略城市文化和历史风韵。路面两侧四季有绿荫遮蔽,春秋气温适宜,二十摄氏度的风穿过空气,透过梧桐枝叶的缝隙,扫落一曲轻快的城市之音。秋冬的空气既干燥又清朗。阳光晒在人身上,让人感觉暖融融的。骑行时产生的热量,能够驱除身体所感受到的寒凉之意。
朋友当中存在业余骑行爱好者。在天气晴朗的周末,通常就是他们行动的日子。常常能从朋友圈中看到他们往返几十公里的骑行路线图,还有沿途所拍摄的开阔景色。
城市的自行车大军正以肉眼可见的速度日益庞大着。
排版:西西/审核:小风
三联人物故事征稿
投稿要求
故事需要真实可靠,它可以是自己亲身经历的,也可以是在身边看到或者听到的。故事要有较强的故事性,能够打动人心,或者具有现实意义。以第一人称来进行叙事是比较好的,若有相关图片则更好。
详细征稿要求请点击
投稿方式
稿件字数5000字以内为佳。
稿件请同时发送至:
;
稿件示例
工作时间:8:00-18:00
电子邮件
扫码二维码
获取最新动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