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动自行车是市民出行的重要交通工具。据统计数据表明,到 2024 年底的时候,我国电动自行车的保有量已经超过了 4 亿辆。并且,在这其中,锂电池电动自行车的保有量超过了 5000 万辆。一方面,到 2024 年底的时候,我国新能源汽车的保有量达到了 3140 万辆。同时,动力电池的装车量在全球范围内多年处于领先地位。与之相对应的是,动力电池的退役量在逐年增加。目前,我国已经进入了动力电池规模化退役的阶段。
羊城晚报记者调查得知,在动力电池回收领域有一条隐秘的灰色产业链。上游那些没有资质的黑工厂回收了大量的动力电池,接着通过暴力破拆等一系列程序,把废旧电芯卖给了电动车维修店、锂电池专卖店等商铺。并且还有一些小作坊隐藏在城中村或者小区里面,它们没有营业执照,直接在店内进行激光焊接等作业,这样很容易引发事故,存在着消防安全方面的隐患。不少商家以“全新”名义高价售卖拆机电池。
多位业内人士指出,这些电池是由废旧动力电池组装而成的。这些电池存在一系列问题,如续航衰减、电芯老化、组装粗放等。这些问题导致无法保证产品质量,在使用过程中会有较高的起火、爆炸风险。此类“三无产品”在市场上流通,会给社会公共安全埋下不小的隐患。
法律专家称,翻新以及售卖废旧动力电池属于违法行为。若发生事故,生产商和销售商需承担相应法律责任,其中包含产品质量责任以及安全事故赔偿责任。该专家称,当前我国针对退役动力电池回收的法律法规体系存在不完善之处。应当尽快制定相关标准,把各责任主体的法律责任和义务明确下来。还要加强对动力电池回收全过程的监管,以确保回收行为的合法性和规范性。
隐秘作坊无证经营,电池合格证可“花钱搞定”
当前,退役动力电池回收存在两大路径,分别是梯次利用和再生利用。当电池容量处于 50%至 80%这个区间时,由于不再适合新能源汽车使用,但仍可用于应急电源、储能设备等梯次利用的场景。而当电池容量衰减到 40%至 50%或者更低时,就会通过拆解、破碎、湿法冶金等方式来回收贵金属。
2024 年 12 月,工业和信息化部发布了《新能源汽车废旧动力电池综合利用行业规范条件(2024 年本)》。此规范明确指出,梯次利用电池不可以用于电动自行车。
记者在广州市天河区以及番禺区的多地进行走访调查后发现,部分商家依然在违规销售由新能源汽车废旧动力电池翻新制作而成的电动自行车电池。这些电池既在锂电池专卖店以及电动车维修店中进行售卖,又流入到了位于城中村和居民小区的手工作坊里。
记者通过订购电动自行车锂电池这一方式,对位于番禺区的一家锂电池定制门店进行了探访。这家门店处在某城中村里面,所处位置较为隐蔽。记者在下午 3 时到达时,发现档口的大门是紧闭着的。在记者通过电话联系之后,店主老张(化名)才急忙赶来打开门。
卷闸门被拉起,记者放眼望去。在十几平方米大小的店面里,有两辆电动自行车和一些电池检测设备。地面和货架上摆满了锂电池电芯以及拼装完成的电池组。老张向记者介绍,他销售的锂电池大多是废旧的新能源汽车电池,这些电池均由国内知名电池厂家生产,有三元锂的,也有磷酸铁锂的。“这一带跑外卖和代驾的骑手有很多找我拿货的。”
老张向记者展示店铺内的废旧锂电池电芯。其中有方形的“大单体”电芯,还有不同型号的圆柱形电芯。以 50Ah“大单体”电芯为例,因为品牌不同,拿货价格在 90 到 125 元之间。老张介绍,这样一块“大单体”电芯的标称电压是 3.7V。把 13 块电芯串联并组装起来,就能得到一块电动自行车电池,而这正是市面上常见的电池型号。
老张表示,他的电池作坊没有任何相关的资质,同时也没有取得营业执照。他还说,市面上大多数做锂电池的小店都不具备资质,最多也就是办理一张售卖电动车的营业执照,以此来打擦边球。老张称,取得动力电池的回收、拆解再利用资质的审核要求很苛刻。一般家庭式的作坊不具备申请这些资质的条件。然而,如果客户需要电池合格证、检测报告等证明,行业内有多种渠道能够帮其搞定。就如同造假证一样,只需花钱购买即可。
老张因临时有事,记者把小李(化名)介绍给了老张。小李的店铺在番禺区,他的店面与老张隐蔽的档口不同,看起来更“正规”,门口挂着“某新能源技术开发有限公司”的醒目招牌。记者以 1680 元订购了一块拆机三元锂电池,店铺承诺质保两年。
实际上,临街的店铺只承担接单的工作。真正的电池拼装工序以及焊接等工序,并非在临街店铺进行。这些工序是在另外一处隐蔽的作坊内完成的。记者提出想要前往查看,小李立刻予以拒绝,并且表现得十分谨慎,他说:“那边都不让(顾客)去,知道的人太多不好。”
为何不在店内就近进行焊接?小李解释,这是为了躲避检查。如果在这家店内焊接,就需要满足更严格的消防安全标准。记者追问:“你的师傅为何能够直接在店里焊接?”小李直言不讳:“师傅的店在村子里,(没人查)所以没关系。我在小区的店也可以焊接,只要和物业搞好关系就行。”
记者支付费用后,小李通过视频通话向其展示了挑选电池的过程,并且表示这些拆机电池质量可靠且容量充足。接着,他发来了一段激光焊接的视频,其中一台激光焊机正在对电池组上的金属片进行焊接,焊接点瞬间发出亮光。当晚,记者拿到了拼装完成的电池,并且成功将其安装到电动车上,经测试后可正常使用。
小作坊在暗中销售翻新电池,正规电动车维修店也如此。在番禺区的一家电动车维修店门口,有一块醒目的招牌,上面写着“厂家直销宁德大单体电芯”。店铺门口放置着一个“共享换电站”,这是店家自己组装的,一个不锈钢架子里装着十几块电池。店主陈先生(化名)介绍,门口换电站中的电池是他自己拼装的。
记者在店铺二楼的仓库里看到,地上堆叠着许多电池,这些电池的外壳贴着“宁德时代”字样。这些电池是由数十块单体电芯拼装而成的,比如有“48V 的 13 片电芯”“60V 的 17 片电芯”等,陈先生介绍说,装几片是可以算出来的。记者以想开展换电生意为缘由与店主陈先生进行交谈,当询问这样做是否会存在风险时,陈先生并未直接回应,而是用“我都已经经营这么多年了,(并未发生过事故)”来作为回答。
在天河区,记者发现了一家锂电池工厂店。这家店敞开大门做着生意。招牌上写着“高价回收锂电池,外卖/代驾电池定做、以旧换新”。记者询问店员废旧电池如何处理。店员坦言,废旧电池可以改装成电动自行车、三轮车电池,也可以用于储能。并且整个过程是直接在店内完成的。
旧货翻新冒充新品,超标电池隐患重重
记者在走访调查时发现,有部分商家借着“全新电池”这个名义来销售翻新拆机的电池。并且,这些商家还违反规定,定制了超标锂电池。
在黑猫投诉等消费者维权平台上,关于电池容量虚标的投诉一直都有很多。很多消费者在购买了“全新电池”之后才发觉,电池的续航能力远远低于宣传的那样。然而,因为缺乏专业的检测手段,所以他们很难进行维权。部分消费者在维修店进行检测之后才得知,电池容量被严重地虚标了。甚至还有人在拆开所谓的“全新电池”之后,发现内部的电芯磨损得很明显,实际上这些“全新电池”是由二手拆机电池拼装而成的。
一般人无法测出来。要是你能够测出来,那么他就不敢以这样的方式售卖。某锂电池店家林先生(化名)透露,在市面上,很多所谓的“全新电池”实际上是拆机电池经过重新拼装并贴牌的。拆机出来的电池,只要随意给他更换一个牌子,就能够当作新电池来售卖。他告知记者,有一位消费者曾在某家正规的电动车店花费 2080 元购买了一块宣称是 50Ah 的电池。然而,在他进行拆解检测后发现,该电池的实际容量仅为 39.8Ah,并且是拆机电池,其价格比市场价贵了 500 元。
林先生进一步解释,商家会给电池换上全新外壳。因为电池拆解与容量测试的门槛比较高,所以消费者很难察觉到电池是不是拆机货。正因如此,部分商家依然以“全新”的名义把翻新电池以高价售卖出去。
部分商家能够提供定制违规且超标电池的服务。在陈先生之前自制的“共享换电站”里,电池的电压有 48V 到 72V 这些不同的情况,这明显超出了《电动自行车安全技术规范》中所规定的电动自行车蓄电池的最大标称电压 48V。
在老张的小作坊里,记者以送货需要提速为理由,询问是否能够定制标称电压为 60V 的电池。老张说:“别说 60V 了,72V 都可以。”他表示,只要电动自行车的电池仓大小能够容纳,并且电机和控制器能够承载运行,那么客户的电池定制需求基本上都可以得到满足。
小李的公司提供组装锂电池的培训服务。他称,三元锂电池的拼装培训收费为 3980 元。培训是以理论加实操相结合的方式进行,只需 5 到 7 天就能“学成出师”。“对于主要的工艺要求,我们都会进行细化,教会他们每一个步骤该怎么做。”这种“速成”的培训方式存在安全隐患。当记者询问操作不当,拼装电池是否容易起火时,小李没有否认。他以软包电池为例进行介绍:铝塑膜的厚度很薄,就如同 A4 纸那般。倘若操作不当,便有可能引发电解液泄漏的情况,或者导致内部出现短路现象,这确实是存在安全风险的。
上游回收市场失序,隐蔽交易逃避监管
这些二手拆机电池流入了市场,那么它们究竟来自何处呢?记者经过调查得知,它们的上游通常是动力电池回收工厂。在这个规模庞大的回收市场里,正规的回收企业与没有资质的小作坊是同时存在的,从而形成了一条隐秘并且复杂的产业链。
新能源汽车保有量不断增长,这使得动力电池回收市场规模迅速扩大。天眼查的数据表明,到目前为止,在我国,处于开业或存续状态的电池回收相关企业超过了 16.6 万家。并且,在 2024 年,新增注册的相关企业超过了 4 万余家。
工信部自 2018 年起,为鼓励并引导行业规范发展,依据《新能源汽车废旧动力蓄电池综合利用行业规范条件》,陆续公布了五批合规企业名单,此名单在业内被称作“白名单”。到目前为止,全国仅有 156 家企业获得了白名单资质,这一数量远远低于市场上庞大的回收企业总量。
一名业内人士向记者透露,市场上多数从事电池回收的商贩属于无资质的黑工厂。这些黑工厂通常没有环评报告,部分小工厂连营业执照都不具备。因为不具备技术条件,所以这些工厂在拆解电池时操作粗放,甚至有工人直接用切割机切割电池这种暴力拆解行为。记者在社交平台搜索“新能源电池回收”等关键词,发现有大量店铺标榜“高价回收”。然而,记者随机询问了几家店家。记者询问这些店家是否具备营业执照和相关资质。在询问过程中,记者均未得到明确的回复。
记者顺着社交媒体的线索,与位于佛山的几家回收厂家取得了联系。
佛山某回收厂称,当下磷酸铁锂电池的“打粉”回收价为每吨 5000 至 7000 元,三元锂电池的回收价是 1.2 万到 1.7 万元。循着这条线索,记者抵达了该厂家所在的佛山某金属回收市场。然而,颇为奇怪的是,记者在市场内并未找到任何有明显标识回收锂电池的店铺。记者随机询问了一位店主,这位店主透露,这类交易不会在公开场合进行。招牌上写着“回收马达”的店,有可能会回收电池。
记者接着来到一家这样的档口,假装自己有一批电池要出售。店主说,具体的回收价格得看了货之后才能确定。他们只是“代收点”,不会直接拆解电池,客户能够把电池一起送到档口,他们把电池暂存在仓库里,之后再统一送到上游工厂去进行处理。
当记者追问工厂的具体地点时,店主表现得极为谨慎,坚决拒绝透露任何详细的信息。他轻声说:“会有人来查,没有什么是敏感的,只是电池比较敏感。”在这个市场当中,“真正敢拆解电池的只有一两个人”。店主表明,这些上游工厂都非常谨慎,不会直接和个人进行交易,“只会和我们这样的档口合作”。市场表面未见到“新能源电池回收”的招牌,然而实际上,有不少档口都有人在代收。
记者在调查时发现,多家电动车维修店以及锂电池店主都提及了同一个进货地,那就是东莞。小李描述道:“在东莞那边,整个办公楼从上面到下面全部都是(锂电池)。”
上述业内人士向记者透露,东莞已成为电池回收行业的重要集散地之一。在这些年里,有一些工厂因经营困难而倒闭,从而留下了大量处于闲置状态的厂房。许多小作坊借助这些空置的厂房来拆解电池。
整个动力电池回收行业的地下交易很隐蔽。多数工厂对外部保持高度警惕,不会轻易接待陌生人。该业内人士透露,只有成为长期稳定的买家,才有可能进入仓库查看库存电池。即便进入了仓库,拆解场地和销售场地通常也是分开的,并且“拆解的地方一般不会让你看到”。
许多无资质的厂家会运用“打一枪换一个地方”这样的游击战术。一旦遭遇执法检查,他们可以快速地撤离现场,这就使得查处工作变得很困难。
专家建议:完善法律法规,规范废旧电池回收利用
动力电池回收领域为何会出现乱象?违规拆解废旧动力电池、违规生产废旧动力电池以及违规销售废旧动力电池分别需要承担怎样的法律责任?未来又该以何种方式来规范废旧动力电池的回收和利用呢?带着这些问题,记者对多位业内人士、动力电池领域专家以及法律学者进行了采访。
广东省电动车商会执行会长蓝世有向记者透露,废旧的新能源汽车电池主要经由汽车后市场以及改装市场流入到电动自行车市场。实际上,生产商和销售商均知晓这类电池存在一定的安全隐患,所以他们的操作极为隐蔽:门店一般只会放置一两组电池,甚至是在接到订单之后才会让人送货上门;工厂不会提前备货,只有有人要货时才会立即进行组装。对市场监管部门来说,监管和追溯来源存在较大难度。
蓝世称,以广州为例,据行业统计估算,全市电动自行车的社会保有量超过 600 万辆。在强制性国家标准实施之前,流入电动自行车市场的梯次利用电池应在 10 万辆以上,其占整体比重约为 2%。这类梯次利用电池多见于外卖、快递等日均行驶里程数需求高的应用场景。此外,当前市面上仍有少数商家在违规售卖梯次利用电池。
动力电池领域的专家王超贤(化名)进行了介绍,他指出废旧动力电池在使用过程中存在很多安全隐患。王超贤还称,动力电池的正常寿命会因类型的不同而有所差别。具体来说,从理论层面来看,磷酸铁锂电池能够循环使用 2000 次以上,而三元锂电池可以循环 1500 次以上。然而,退役电池,像网约车所用的电池,通常已经使用了很多年,循环次数或许超过了 1000 次,其性能差不多接近极限了。这些电池尽管仍拥有一定的充放电能力,可是续航能力却明显地衰减了。另外,长期被使用的电池容易出现电芯老化以及漏液等状况,电芯的正负极容易穿透,从而导致短路或者其他的故障,有着比较高的起火风险。
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的副教授黄尹旭进行分析指出,把废旧的新能源汽车动力电池拿来进行拼装和翻新,然后当作电动自行车电池进行销售是违法的行为。对于这种行为,企业或者个人有可能会遭受到行政处罚,市场监督管理部门有权利没收他们的违法所得,并且依据违法情节的轻重程度,企业或者个人可能会被处以一定数量的罚款。部分商家销售超标大功率电池的行为违反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产品质量法》第十三条。此法条明确规定,禁止生产、销售不符合保障人体健康和人身、财产安全的标准与要求的工业产品。电商平台销售此类超标电池可能违反《中华人民共和国电子商务法》。若平台未履行审核义务,或者对消费者未尽到安全保障义务,导致消费者受到损害,那么依法就需要承担相应的责任。
黄尹旭表示,当前我国在退役动力电池回收方面,法律法规体系还不够完善。因为缺乏明确的强制性规定,所以一些不规范的回收行为能够存在。我们应当尽快制定并出台相关标准,同时加快推动电池回收领域的行业规范向行政法规等强制性规定转变。要明确各责任主体的法律责任和义务,还要加强对动力电池回收全过程的监管,以此来确保回收行为的合法性和规范性。
广东省新能源汽车产业协会秘书长周发涛认为,动力电池回收的产业链条较为冗长。它牵涉到多个职能部门的业务范畴。各部门必须齐心协力、进行综合治理,以此来寻求解决办法。与此同时,上下游企业都需要提升对动力电池回收规范化的认知。总之,需要多方共同努力来处理这个问题。
周发涛进行介绍,在 2 月 21 日,国务院常务会议已经对《健全新能源汽车动力电池回收利用体系行动方案》进行了审议并通过。会议明确指出,需要强化整个链条的管理,用心打通存在堵塞和卡点的地方,构建起规范、安全且高效的回收利用体系,通过运用数字化技术来加强对动力电池全生命周期流向的监测,以达到能够对生产、销售、拆解以及利用的全过程进行追溯的目的。要用法治化的方式来对回收利用进行规范,需制定并完善与之相关的行政法规,同时要加强监督管理。还要加快推进动力电池绿色设计以及产品碳足迹核算等相关标准的制定和修订工作,凭借标准来引领并带动回收利用。
文、图、视频丨记者 罗清峣 王隽杰 谭洁文
工作时间:8:00-18:00
电子邮件
扫码二维码
获取最新动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