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所知道的,厦门美食的故事
(厦门夕阳下的海洋)
厦门这片海
厦门的这片海,很少被雾气遮掩。在一年四季里,站在演武大桥上,都能清晰地看到鼓浪屿。桥上的风从你的袖子中钻进来,转一圈后又咕噜咕噜地出去了。即便到了冬天,也很难有凉意。在晨光微熹的时候,海面上的轮船像打呼噜一样,一边发出巨大的声响,一边从鼓浪屿的外侧划出,划向真正的海洋。
鼓浪屿附近,能看到海面余波荡漾的迹象,与演武大桥身后的老厦港相连。那是一个像深深臂弯的港口,向厦门岛内伸出一只手臂,捞起水花,形成了沙坡尾的潮汐。在这个迷人的臂弯中,隐藏着老厦门最令人着迷的美食秘密。
(厦门 八市)
天未亮时,一艘艘渔船整齐地停泊在坞口。船上的讨海人纷纷将渔网拖拉上岸,空气中满是咸腥的味道。鱼群被依次分类后码放在竹篮里,沿着避风坞的台阶铺开。渔民们从船上搬来茶具,仔细地翻烫每一个杯沿,从罐子里拨出一些茶叶,晾了一会儿的热水翻滚着进入又流出。片刻之后,倾倒出清亮的茶汤,茶汤冒着热气,香气四处飘散。凑到鼻尖深深的吸上一口气,整个厦门港都醒了过来。
陈阿婆的故事
陈阿婆早起,她在厦门港已经住了四十年。四十年前,那时的她还是阿珠妹,从漳州嫁过来,第二天,天还没亮,就被婆婆催促着来到了避风坞。
(厦门 老渔船)
天还没亮,这里就已经站满了人。前一天这些人还在做姑娘,可到了第二天,她们还没睡醒,就需要给全家人做饭。公公喜欢吃沙茶面,婆婆正在熬沙茶酱,并且料必须每天都买最新鲜的。沙坡尾的料是厦门这里最新鲜的料,要找到龙海的渔民,因为他们的船上都有好料。
陈阿婆的儿子出生的那一年,她将家搬到了避风坞的外侧。推开窗户,便能看到渔船在坞口进进出出。
我认识渔民。他们在船上结婚生子。长大的孩子很多就不回来了。渔料越来越难买到。年轻人中,很少有人愿意打渔。
真正的沙茶面
陈阿婆的沙茶酱是由她的婆婆传承下来的。婆婆的酱则是传承自真正的南洋。这种酱料是用上等的虾头经过腌制和研磨,再搅拌蒜末烹炸后拌入南洋各式香料制成的。从入锅那一刻起,它就散发着神秘的香味。它不像咖喱那样刺鼻辛辣,也不像卤味那样味重碱咸。当沙茶酱入了汤,轻轻搅拌起来后,汤面变得红润,色泽金黄,鲜咸动人。
做酱的手法很繁琐,各家都不一样。陈阿婆的酱能放在罐中存放一年而不变质。罐子里有虾仁、比目鱼、蒜末、沙姜、辣椒和花生。它们经过高温炸制后,被浸泡在一个温润的罐子里。它们相互裹挟、拥抱,吸取彼此的汁水和香味,慢慢渗透、融合。经过浸泡和沉淀,就成了最香浓的沙茶酱料。
碱面是最为优良的。它具备方便的特点,速度很快,能够吸收汤汁,口感有嚼劲。然而,多数外地人的看法是,他们还是觉得碱面不太好吃。
(厦门 沙茶面)
沙茶面的面,并非鲜面,而是碱水面。意思是在和面过程中,加入适量的碱或碱性物质,能让面条更筋道且不黏结。除沙茶面外,著名的兰州拉面也一直使用碱水面。这种面条口感干脆利落,不起锅则已,一起锅的面条都是面条劲道且汤色清爽。和兰州拉面一样,厦门沙茶面也是一种注重汤色的面食。碱水面从南洋开始,就一直与沙茶酱相伴。它们彼此相互成就,共同做成了一碗具有厦门古早味的食物。
(厦门 老街)
婆婆在南洋的家中学会了这门手艺。来到厦门十来年,她先是在码头上跟其他工人学会了讲普通话,接着又学会了讲潮汕话和客家话。她很聪明,因此生意做得很好。大家听到她讲话,就感觉像是自家人一样。
美食的传承与乡愁
陈阿婆摩挲着自己的手掌,然后朝着码头的方向拜了拜。她用闽南话进行祈祷和祝福。在这两个月里,由于市政改造,沙坡尾已经开始计划驱赶渔船。这些以讨海为生的人,一辈子在船上漂泊,在渔网中穿梭,就这样生活了下来,并且把避风坞当作自己的故乡。用不了多久,他们就必须上岸了。要么彻底归于故乡,要么离家而去。然而,当年那个阿珠妹的婆婆,却再也没有返回过南洋。
一碗好的沙茶面,除了酱汤之外,最诱人的地方在于鲜活的浇头。沙茶面的浇头与其他面食不同,无需格外进行烹煮和调味,只需保持原汁原味的鲜香味。用最新鲜的虾、鱿鱼和猪肝沿,经过白灼处理后浸泡在面里,让其吸饱汤汁,这样一碗上等的沙茶面就可以上桌了。
陈阿婆四十年来一直具备着极好的条件去准备浇头。在每个制作沙茶面的早晨,陈阿婆早早地下楼。她望着渔船上的各种海鲜,挑选出新鲜且个大的海虾,还有饱满且晶莹的小管,以及柔软的八爪鱼。接着,她又选了两条上等的金线鲢。
(厦门 八市海鲜)
金线鲢可以进行油煎这种烹饪方式。油煎这种方式是比较好的。在油煎时,什么调料都不需要放。要用小火来煎。要慢慢翻面。并且在翻面过程中不能弄坏鱼身。煎好之后可以沾酱油来食用。
晨光里,陈阿婆目光炯炯,逐个扫视着摊位。讨海人的手臂黝黑,在摊位上为每条鱼翻身。此时,每一位顾客都是厦港海鲜最优秀的质检员,任何的败坏与破损都别想逃过他们的眼睛。只有汁液饱满、真正鲜美的食物,才会被他们精准地拿下,端上正午的餐桌。
涨潮了,近海涌入的浪花把渔船送到了避风坞的岸上。石板路开始有水沾在上面。坏死的鱼虾被随意丢弃在路边,接着又被潮水带回了海里。喧嚣声渐渐减弱了。讨海人和客人们像城市与海洋的寄居蟹,各自聚拢起来。避风坞被潮水冲洗了一遍,开始等待下一个清晨。
(厦门 清晨的海洋)
陈阿婆把笊篱放下了。在滚烫的开水中,碱水面快速下锅并烫熟。三十秒后,它被抖落着水分翻到碗里。接着是早上买好的猪肝沿,那是刚刚片好的猪肝。用剪刀把沙茶汤中滚动的豆腐块剪碎,捞出两个马鲛鱼的鱼丸,再用清水将新鲜的海虾和小管烫熟,然后依次摆放在面碗里,最后加一勺炸制过的蒜末。勺子伸进沙茶汤锅,从锅底开始将酱汤料中的所有香料再次翻滚一遍,以确保每一勺汤料均匀饱满。沙姜和咖喱把沙茶汤染红,落入碗中,蒜末经高温后仿佛能听到“嘭嘭”响声,从每一滴汤汁中穿过,使自身变得绵软动人。
(厦门 傍晚的市场)
当年久居沙坡尾的婆婆把这碗面递给了阿珠妹和陈阿公。阿珠妹初来乍到,渐渐懂得了海洋的美味哲学,然后又把这碗面递给了自己的孩子和孙子。
沙坡尾旁边建起了高楼和大厦,然而讨海人在每一个清晨依然等候着陈阿婆,等候着每一个厦港人,他们为这碗面提供着必不可少的原料。一碗沙茶面,就这样顺着太平洋的风,从南洋来到了沙坡尾,成为了所有厦门人独特的乡愁。
实用信息
刚刚开完了金砖会议的厦门听说更美了
你心动了吗?
你有没有更厦门的更加深刻的回忆呢?
你有没有属于自己的美食记忆呢?
登巴旅行故事の美食篇
欢迎您的来稿
工作时间:8:00-18:00
电子邮件
扫码二维码
获取最新动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