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法改装,并不利于专卖店的持续经营和长远发展。
资料图:小区的电动自行车充电桩。图/新华社
文| 迟道华
60V 被称作“48+V”,72V 变成了“48++V”,这是否合规呢?据报道,有市民向相关部门反映某“雅迪”门店有带有“48+V”、“48++V”字样的广告。在记者的调查走访过程中,发现小牛、绿源等多个电动自行车门店都在公开销售超标车。
根据国家强制性标准《电动自行车安全技术规范》的规定,电动自行车的最高设计时速不能超过 25 公里,蓄电池的标称电压不能超过 48 伏。然而,现实情况并不让人乐观。部分品牌专卖店公然违反规定售卖车辆,个别门店进行非法改装,伪造证书以蒙混上牌,给城市交通和消防等安全带来了大量的隐患。
从新闻报道可知,专卖店先对违规超标新车进行一系列操作,包括换电池、恢复脚踏功能、封装好盖板等。之后在电脑上填好产品参数,就能打印出合格证和盖有印章的“中国国家强制性产品认证证书”。有了这些,消费者就可以去车管所办理车牌。办理完车牌后,再返回店内将车恢复原样。
这番操作后,实际卖到消费者手中的是 60V、72V 的超标车,并且证照齐全,能顺利挂牌上路。一些品牌专卖店通过这样的方式满足了部分消费者对续航、车速的需求,提升了店面的销量。但实际上,这种非法改装,一方面让消费者处于危险驾驶的境况,另一方面也使品牌信誉受到损害,不利于自身的持续经营和长远发展。
据报道,消费者买到的电动自行车经过了改装。这种改装后的电动自行车时速能够蹿升到 50 公里以上。并且,在公共充电处,由于“充电器功率太大”,电动自行车无法完成充电。而只能“连接家中用电插座”来充电。这无疑给消防安全带来了更大的风险系数。
联系这两年多发易发的电动自行车因充电而引发的安全事故。这些事故当中,一方面固然有电池本身的质量问题;另一方面,私自改装以及使用“超压”蓄电池的行为也难辞其咎。
品牌专卖店对新车进行这样的改装,会牵扯到货源方面的问题。通常来讲,专卖店拥有品牌的官方授权,按照常理,它们所进的货都应该是“正品”。然而,从新闻报道中能够发现,有些专卖店的品类与品牌方官网的版本不一样,有的情况是官网将其归为“电动摩托车”并且在当地是被禁止销售的,但专卖店依然以电动自行车的名义进行售卖。
由此可见,专卖店在违法违规改装和销售电动自行车时,会涉及到进货这一环节,也会涉及到产品合格认证这一环节,还会涉及到验车挂牌等多个环节。对专卖店的这种违法违规行为进行治理,也应该有一套系统的办法。
品牌方首先要对专卖店进行监督和管理,要督促专卖店诚实履约,特别要保证产品按照规定售卖,以此来压缩专卖店的操作空间。其次,在产品合格和认证方面,相关的认证机构和审核机关不能对其不管不顾。
监管部门对于电动自行车的“拼、加、改”行为,需要进行不定期的专项检查。同时,要将伪造、变造、冒用认证证书等违法行为纳入重点检查范围,并且要求专卖店严格执行进货检查验收制度。
《中华人民共和国产品质量法》明确规定了对生产、销售不符合保障人体健康和人身、财产安全的国家标准、行业标准的产品的行为进行处罚。如今,有关部门的管理越来越严格,公众对类似消防隐患极为痛恨。然而,为了满足少数消费者的“特殊需求”,一些专卖店却不惜违法行事,这实在是得不偿失。专卖店经营者必须要把这笔账算清楚。
工作时间:8:00-18:00
电子邮件
扫码二维码
获取最新动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