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热点聚焦 / 正文
共享单车充斥街头,追溯中国人自行车发展小史

Time:2025年04月10日 Read:4 评论:0 作者:haiwenboyue

如今,城市街头有越来越多的共享单车。这为人们带来了更便捷的生活,让“最后一公里”的问题看起来好像迎刃而解了。然而,我们很少去追问它的来源。人类社会是在什么时候设计出自行车的呢?当自行车与中国人刚开始发生碰撞时,它又是什么样子的呢?在建国以后,自行车曾经被视作婚俗“三大件”之一,那么它的地位又是怎样一步步衰落的呢?今天,我们一起来看看中国人的自行车发展小史。

西方与中国的“自行车”

自行车的发明者在学界存在争议。认可度较高的一种说法是 1790 年法国人西布拉克制造出最早的自行车模型。这个模型是木质的。它没有我们常见的驱动装置。它也没有转向装置。它只靠人的双腿蹬地前行。

最早的自行车模型

1817 年,德国有一位林务员叫德莱斯。他研制出了最早的“实用自行车”。在原有的基础上,他加入了车把。这种自行车虽然也要靠蹬地前行,但是可以转变方向。而且最高时速也有所提升。这样一来,它就具备了极大的使用价值。

喜德盛自行车博物馆展出的一辆自行车,它带有转向装置,还有平衡装置,并且带有刹车装置

1839 年,英国人麦克米伦给自行车增添了踏板系统。从那之后,一直有工匠对自行车进行改良。

1889 年之前,自行车的基本结构尚未确定。英国兽医邓路普为了让 10 岁的儿子骑乘更舒适,于是加入了充气轮胎。自此,自行车的基本结构得以确定。

在中国,明朝末年王徵所著的《新制诸器图说》一书提到了“自行车”一词。书中记述了“自行车”的结构原理,还附有手绘的实物图。然而,这里的“自行车”能否实际应用存在疑问,现今未发现文献记载其曾投入使用。需要注意的是,从结构上看,王徵版本的自行车似乎不便于为人所用,而更类似于今日超市中的手推车。

除此之外,清初的黄履庄及其“双轮小车”时常被提及。《黄履庄小传》记载,黄履庄曾制作一辆双轮小车,长约三尺,大概能坐一人,无需推挽就能自行前进。它能行能停,用手挽轴旁的曲拐,就又能像最初那样前行。随停随挽,每天足够行走八十里。可以说它是近代中国自行车的雏形。这项发明没有获得当时社会的普遍认可,所以说自行车诞生于中国就有些勉强了。因此,自行车对于中国人来说就像是中途夭折的发明,最终它依然是一件从外国传入的物品。

《老自行车》一书中展现的中国最早的自行车

溥仪为骑车锯故宫门槛

第二次鸦片战争后,自行车逐渐传入中国。

1866年,晚清的外交使臣在西方第一次见到了自行车。

引入中国后,“自行车”这一中文翻译与“德律风”等物不同,它直取其形。其实际文字含义是一人单独骑行的车子。当时,有一些人望文生义,把它理解为“自行运转之车”,还说它“词不达意”,可见误解从一开始就有了。

1868 年 11 月 24 日出版的《上海新报》是自行车传入中国的最早证据,上面提到“兹见上海地方有自行车几辆”。还有一些人把它称作“脚踏车”,在近代文献中,很多晚清诗人都有相关记载,比如叶仲钧在《上海鳞爪竹枝词》中写道:“一部黄色车子在前面,有人双脚踩踏轮盘。尽管翻出了新花样,但它行驶的时间并没有几年。”

清代北京城的自行车

自行车传入后,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并未成为中国人常用的交通工具。一方面,其造价较为高昂;另一方面,受当时自行车技术的限制,骑行存在困难。同时,道路颠簸不平,也使得自行车难以操控。起初,它只是作为娱乐工具,作为“新思想”的象征,在社会的上层阶层流传开来。末代皇帝溥仪收到过一辆自行车作为礼物。他在《我的前半生》里回忆说:“为了能让自己骑自行车更方便,那些我们的祖先在几百年时间里都没有觉得不便的宫门门槛,被让人统统锯掉了。”

20 世纪 20 年代,城市交通不断发展完善。在此背景下,自行车开始慢慢普及。同时,开始形成了所谓“自行车阶级”的社会阶层。这一阶层背后的是中产阶级,它与拉人力车的劳动阶级以及坐汽车的上层阶级形成了鲜明的区分。

1911 年,自行车首次投入公用。上海邮政局从英国购入 100 辆自行车来投递邮件。他们或许很难预料到,在几十年之后,自行车会成为中国邮政系统的重要构成部分。

民国23年,昌邑县公安局颁发的脚踏车执照

民国26年,高密县公安局颁发的脚踏车执照

太平洋战争之后,汽油供应变得紧张,人力车成本提升,在这种情况下,自行车成为了最经济且最时髦的交通工具。

有趣的是,在自行车流行起来的过程中,女性紧跟时代的步伐。这种交通工具,从外表看,骑坐姿势似乎都不符合“传统女性”的审美,但却从晚清洋学堂的女学生和妓女开始,进入了女性群体的生活。

从奢侈品到“飞入寻常百姓家”

自行车传入后,就开始映照出中国百年历程的发展情况,同时也对中国市民的生活和观念产生了影响。

20 世纪七八十年代,年轻人结婚时必备的“三大件”分别是自行车、缝纫机和手表。在这“三大件”中,自行车的意义与如今代步的汽车类似。这一情况对经济生活产生了影响。在 1962 年到 1986 年期间,全国的自行车实行凭票供应。当时主要有三个牌子的自行车,分别是上海产的“凤凰”和“永久”,以及天津产的“飞鸽”。在上海,永久牌自行车曾是“四大件”之一,蝴蝶牌缝纫机也是,上海牌手表同样位列其中,青岛的红灯牌收音机也在“四大件”之列。对于寻常百姓而言,自行车已经超越了物品本身的价值,它成为了家庭富裕的一种象征。

骑着自行车拍照也是当时的一种流行

1980 年代和 1990 年代,自行车的样式持续翻新。它不仅外观有很大改变,在功能方面,也开始细分出山地自行车、公路自行车、电力自行车等种类。在一定程度上,自行车重新回归娱乐功能,成为运动健身的一部分,深受人们喜爱。

1991年的上海街头,当时的中国可谓名副其实的自行车王国

后来,随着经济持续进步,自行车的代步功能以及象征意义都被更舒适、更快捷的汽车所取代。1986 年,在北京有超过 63%的人把自行车当作最主要的交通出行工具。从 1990 年起,北京的这一比例以每年 2%至 5%的速度在下降。到 2013 年,北京使用自行车出行的人群比例降到了 14%。

在这段历史里,我们可以看到中国人与自行车产生了碰撞,这种碰撞其实和中国的经济发展有着紧密的联系,它反映出了市民生活发生了巨大的变迁。如今,共享自行车的概念开始逐渐流行起来,尤其是在环境问题以及交通问题等诸多现实问题的驱动下,自行车正在重新回归到我们的生活中。

参考文献

徐涛的博士学位论文是《自行车与近代中国(1868 - 1949 年)》,其学位授予点为华东师范大学。

标签:
关于我们
海文博阅网,打造全方位的文化信息阅读平台,涵盖社会动态、历史人文、生活百科等广泛内容。我们为读者提供高质量的资讯和深度文章,让阅读成为获取知识、拓宽视野的桥梁。在这里,您可以随时随地畅游知识的海洋,感受阅读的魅力。
发文扫码联系站长微信
Copyright ©2021-2025 Comsenz Inc.Powered by©haiwenboyue 文章发布联系站长:dat8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