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党始终高度重视、正确处理“三农”问题。新时代开始后,党中央以国家领导人同志为核心,在新中国成立以及改革开放以来农业农村发展所取得成就的基础之上,带领全党和全国各族人民成功打赢了脱贫攻坚战,大力推行了乡村振兴战略。通过运用有限的资源,稳定地解决了 14 亿多人口的吃饭问题,使得广大农民能够与全国人民一同进入全面小康社会,并且农业现代化建设取得了显著的发展。
农业现代化属于现代化的基本内容。各个国家的资源禀赋以及发展条件存在差异,所以实现农业现代化的方式也就不一样。
从一些国家的农业现代化历程来看,我们能够汲取许多经验教训。其一,工业化和城市化属于现代化的必然途径,同时也是推动农业现代化的必要前提与条件。其二,工业化与城市化能够吸纳大量的农村人口,然而人口的迁移规模以及速度不能超过工业经济增长和城市发展所能提供的就业岗位以及社会保障的能力,倘若超出,就会导致严重的社会问题。推进农业现代化需要城市给予反哺,工业投入装备,科技创新进行应用,同时还要提高农业劳动者的素质,只有这样,才能够大幅提升农业生产率,进而推动农业现代化持续且健康地发展。其四,农业现代化需与城市发展相协调。要做好农业转移人口住房的规划与建设工作,持续满足农村居民的公共服务需求以及社保福利需要,还要改善农村人居环境等,以此让城乡居民能够共享现代化发展成果。
我国农业现代化会吸收和借鉴其他国家农业现代化发展过程中的经验与教训,并且会立足于我国的国情持续推进,展现出鲜明的中国特色。在这些方面中,比较突出的有以下一些:其一,依靠双层经营体制来发展农业。我国存在着数量众多的小农。我们推动乡村在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方面协调发展。农业现代化既需要强劲的物质力量,又需要充沛的精神力量。我们大力宣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优秀传统农耕文化所蕴含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进行深入探寻,培育并挖掘乡土文化方面的人才,弘扬积极向上的主旋律和社会的浩然正气,培育文明的乡风、良好的家风以及淳朴的民风,使农民的精神风貌得以改善,乡村社会的文明程度得以提升。其四,重点在于提升农民的收入水平。进入新时代后,我国将绝对贫困问题历史性地予以解决。近 1 亿农村贫困人口全部实现脱贫。农民收入增速连续多年比城镇居民快。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之比从 2012 年的 2.88∶1 下降到 2022 年的 2.45∶1。与此同时,着力推进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等工作,为广大农民能够过上更富裕、更美好的生活而持续不懈地努力。一是推动城乡融合发展。改革开放后,我国农村的面貌发生了极大的变化。然而,城乡二元结构并未从根本上得以改变,城乡发展不平衡且不协调的问题依然存在。为了改变这种现状,我们构建了城乡发展一体化的体制机制,为农村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致力于让广大农民能够平等地参与到改革发展的进程中,并且共同分享改革发展所带来的成果。
新征程上,要基于我国人多地少的资源特点、农耕文明的历史积淀以及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时代需求。在推动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实践的同时进行理论创新,需重点在以下几方面展开探索:其一,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促使大食物观得以落地实施,严守耕地红线,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合理开发利用耕地后备资源,将黑土地用好养肥;其二,大力发展设施农业,构建多元化食物供给体系;其三,通过加快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体系、推动小农户与现代农业发展有机衔接、加快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等举措,促进农业产业提升档次、实现升级,拓展农村二、三产业,把更多就业机会和产业链增值收益留给农民,增加农民收入;其四,落实乡村振兴促进法,坚持以农民为主体,充分尊重农民意愿,保障农民的民主权利和其他合法权益,调动农民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其五,顺应农村居民对高品质生活的需求,突出地域特色,推进农业绿色发展和农村生态文明建设,加快数字乡村建设,深入推进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把广袤农村建设成广大农民的美好家园;其六,大力推进以县城为重要载体的城镇化建设,完善农业支持保护制度,推动脱贫地区特色产业可持续发展,健全农村低收入人口和欠发达地区帮扶机制等,切实推进共同富裕。
工作时间:8:00-18:00
电子邮件
扫码二维码
获取最新动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