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方财经全媒体记者张梦琦 广州报道
近日,《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进一步深化农村改革 扎实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的意见》这一中央一号文件正式向社会公布。发布后的第二天,农业板块在早盘的时候就全线开始爆发。其中,智慧农业、福成股份等股票涨停。从这些情况可以看出,政策对产业有着非常强大的推动力。
具体来看,政策释放出了哪些相关信号呢?南方财经全媒体记者留意到,在中央一号文件中首次提及了“农业新质生产力”,并且明确地提出了“着力壮大县域富民产业”。
可以说,这展现出了两个“新阶段”。中国农业大学国际学院以及经济管理学院的教授柴利向南方财经全媒体记者表明:其一,首次提出“农业新质生产力”,这显示我国农业发展已经迈入了新的阶段,传统的农业生产要素正在朝着科技创新所驱动的农业生产要素进行转变,也就意味着全要素生产率得以提升,全产业链实现了升级。一方面,“着力壮大县域富民产业”符合城乡融合发展新阶段的需求。它将县域视为乡村全面振兴的主要战场,凭借县域产业的发展来调动城乡资源,对区域布局进行优化,推动城乡之间的“双向流动”,从而达成产业兴旺、农民增收以及城乡融合发展等多重目标。
聚焦广东,这些信号为广东进一步夯实“三农”基本盘提供了指引,也为加快推进乡村全面振兴指明了重点。受访专家们表示,近年来,广东积极学习并运用“千万工程”的经验,深入推进“百千万工程”,把县域当作重点来抓,培育出了一批具有县域特色的优势产业,城乡区域发展不平衡这一不足之处正在朝着“潜力板”的方向转变。“新质生产力”的提出,为广东把科技创新赋予全省农业全链提供了机遇,也为提升农业智能化发展提供了契机。
先试先行,培育农业新质生产力
中央一号文件提出,要用科技创新来引领先进生产要素的集聚。同时,要根据不同的地方情况来发展农业新质生产力。
柴利称,科技创新是农业新质生产力的核心。一直以来,凭借传统生产要素投入来推动增长的模式已临近极限,资源浪费以及环境污染等问题亟待处理。发展新质生产力既是顺应科技变革的必定之举,也是农业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实际需求。
2024 年我国的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已经超过了 63%。广东省的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达到了 73.30%,并且在全国处于领先地位。
广东在发展农业新质生产力方面具有明显优势。暨南大学经济学院的教授、乡村振兴研究院的副院长谢宝剑向南方财经全媒体记者表示,这一优势首先体现在种业的研发上。广东的种业基础雄厚,其生物育种技术在全国处于领先地位。
中央一号文件提出,要深入开展种业振兴行动,将“南繁硅谷”等重大农业科研平台的作用充分发挥出来,加快对一批突破性品种的攻克。广东的种业在稻米方面具有突出优势,同时在渔业等领域也展现出优势。
广东大力推进“粤强种芯”工程,一粒种子正在改写产业的基因。2024 年,广东主要农作物的良种覆盖率超过 98%。广东培育出了 33 个超级稻品种,占全国的 26%。还培育出 40 个水产新品种,占全国的 14%。在国家最新公布的 23 个水产新品种里,广东占据 7 个席位。育成的畜禽新品种(配套系)大概占据全国的 15%,其中“广明 2 号”让我国白羽肉鸡品种有了从无到有的突破。
中央一号文件针对科技创新应用提出,要拓展人工智能的应用场景,要拓展大数据的应用场景,要拓展低空技术(如无人机)的应用场景,推动无人农场落地,推动精准田管落地。
广东培育农业新质生产力有另一大优势。广东的电子信息产业很发达,产业链的配套也较为完善。并且人工智能在广东的应用十分广泛,这些为技术赋能现代农业生产提供了坚实的支撑。同时,广东低空经济与农业结合的类型较为丰富。多种耕作形态成为了应用场景的主战场。农业无人机以及低空遥感显著提升了农业生产效率。“低空+海洋经济”和“低空+农文旅”也开辟出了农业融合发展的新赛道。谢宝剑表示。
目前,农业场景中落地应用了一系列科技创新成果,呈现出“千帆竞发”的趋势。抗风浪网箱等技术实现了“全国首创”,风渔融合与渔旅融合等技术也实现了“全国首创”;无人渔场得以落地应用,AI 巡塘也实现了落地应用;华南农业大学罗锡文院士团队已在国内 15 个省启动了 30 多个无人农场的建设,在省内建设了近 10 个水稻无人农场;无人机、自驾仪、智能灌溉阀等智能设备成为了未来农场的标配;云浮新兴县等地兴起了智慧养殖小区,能够智能调控鸡舍的环境参数,还能实现自动消毒和疫苗注射。
智能机械取代了传统劳作,数据驱动着农业经营决策,科技创新使农业生产模式发生改变,同时也推动了一批农业科技企业的创新发展。去年,全国首个“花 AI”在肇庆诞生。今年 2 月,茂名荔枝产业大数据平台完成了本地化部署,病虫害诊断的准确率提升到了 95%,生产效率提升了 30%。广东率先尝试、先行一步,正在探索“农业+AI”的价值裂变。
如何培育和发展农业新质生产力呢?华南农业大学动物科学学院的院长是谢青梅,她是教授且为珠江学者。她向南方财经全媒体记者表示,从长远的角度来看,人才培养属于关键问题。要破除科技产业存在“两张皮”的状况,大力推动并持续优化“产教融合、科教融汇”的“华农-温氏人才培养模式”。在人工智能快速发展的背景之下,人才培养需从“T”型人才转变为“π”型人才,培育出众多拔尖创新型人才,从而让科技成果转化能够跑出“加速度”。
需要注意的是,农业新质生产力的推进不能盲目地跟随潮流、采取“一刀切”的方式。科技创新应当以各地的资源禀赋、产业基础以及经济发展水平为依据,去探索适合本地区的高科技农业发展模式。柴利做出了这样的表示。
协同发展,着力壮大县域富民产业
中央一号文件中“产业”一词出现了 19 次。文件明确提出要着力壮大县域富民产业。在 2024 年,相关表述变为提升乡村产业发展水平。
从“乡村”迈向“县域”,更加注重区域之间的协同合作。“富民产业”致力于让农民能够享受到产业现代化所带来的发展成果。柴利指出,通过以县域为单位来整合城乡资源以及优化产业布局,这在资源受到约束的情况下是一种必然的抉择。县域有能力集中各类资源,培育出具有规模化优势的产业集群,对农业产业链进行延伸,同时拓展服务价值链,从而发挥出规模效应,突破乡村产业“小而散、弱而孤”的这种局限性。
今年广东的“新春第一会”上,“产业”一词成为了当之无愧的主角。大会发布的广东省县域特色产业目录,涵盖了广东 19 个市(除东莞、中山外)的 122 个县(市、区),其中包含 407 个特色产业。
华南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的二级教授谭砚文是珠江学者,也是国家木薯产业技术体系产业经济岗位专家。他向南方财经全媒体记者表示,随着“百千万工程”的深入推进和实施,广东县域地区已经构建起了门类较为完备的特色产业。在人工智能、低空经济、电子信息等新兴产业起到带动作用的情况下,陶瓷、服装等传统产业实现了转型升级。着力壮大县域富民产业,这会进一步促进城乡资源的双向流动,能增强乡村产业的竞争力,还会推动现代农业朝着绿色化、数字化、品牌化的方向发展。
《广东省现代化产业体系发展报告(2023—2024)》显示,全省的农林牧渔业总产值为 9701.21 亿元。其中,荔枝和菠萝等特色农产品的种植面积在全国居首位,产量也在全国位列第一。并且,现代化农业产业体系已经基本得以建立。
从数据方面来看,近几年广东在农林牧渔业总产值方面一直处于全国的前五名。其中,渔业总产值连续两年在全国居于首位。粤东西北的部分地市,其产值的增长迎来了“加速度”。倘若按照 2024 年的增速来进行测算,那么到 2025 年,广东的农林渔业产值有希望突破一万亿这个大关。谭砚文表示,一方面,广东促使珠三角地区的龙头农企前往粤东西北地区进行投资建设。同时,广东还支持粤东西北地区构建起能够对接粤港澳大湾区市场的“米袋子”“菜篮子”“果盘子”等农产品供应基地。一方面,借助“延链”“补链”“强链”的方式,推动特色种养、林下经济以及设施农业的发展。同时,对建设农产品深加工基地予以支持。并且,不断健全生产、加工、仓储保鲜以及冷链物流等产业链。这样一来,形成了一批特色农业产业集群,从而促进了县域产业的高质量发展。
中央一号文件内容表明,建设特色农业产业集群,要遵循市场规律。要推进绿色特色种养。要进行加工升级。还要强化品牌培育等,这些都是题中之义。
做好“土特产”文章,“”市场营销体系建设是重要抓手。华南农业大学的教授易法敏,同时也是广东省乡村数字经济发展研究院的负责人。他表示,市场营销体系对传统的“重生产、轻市场”观念进行了改变。特别是“兰先生”“农博智问”等农业人工智能模型,为市场营销体系提供了技术支持。通过智能数据平台集成全产业链资源,并对接供需市场,这成为了建设特色农业产业集群的重要手段。
广东持续进行“粤字号”农业品牌的建设工作,并且将“土特产”的文章做好。在日前的时候,广东省农业农村厅发布了一则公告,其中有 290 个创新培优实践点被选入了 2024 年的“粤字号”农业品牌目录。
需要看到的是,广东县域农业特色产业集群的发展面临着一些挑战。这些挑战包括区域之间发展不平衡,规模经济方面存在不足,存在区域分割的情况,以及受到要素的制约。谢宝剑称,要破解这些问题,需推动农业进行转型,从“一村一品”“一镇一业”转变为规模化、集群化,以形成规模经济的优势;需构建跨县域的产业带,打破区域之间的分割状况,建设集贸市场以及物流枢纽市场,促使人口与产业实现集聚;还要强化科技的赋能作用,凭借“百千万工程”来培育并壮大县域经济,推动技术向乡村传播,发展数字农业与智慧农业。
中央一号文件提出,要深入实施农村产业融合发展项目,将乡村新产业新业态培育起来。同时推进乡村文化与旅游的深度融合,开展文化产业赋能乡村振兴的试点工作,把乡村旅游的特色化、精品化、规范化水平提升上去。受访专家们指出,乡村振兴必须跳出“仅从农业角度谈论农业”的思维定式,进一步深化农村产业的融合发展。
当前,乡村旅游在广东文旅领域占据重要地位,成为其重要发展战略。2024 年,广东首次提出发展文旅新质生产力的理念。同时发布了《关于整县推进农文旅融合发展试点的工作方案》,目的是打造全域农文旅融合发展试点示范,去探索县(市、区)特色的发展路径。并且开展了整县推进农文旅融合发展试点工作,还启动了环南昆山—罗浮山县镇村高质量发展示范区的建设。
广东省文化和旅游厅的数据表明,2024 年全省接待的乡村游客数量突破了 5 亿人次。这一数据与去年相比,增长了 11%。同时,全省实现的乡村旅游收入将近 3800 亿元,相较于去年,增长了 23%。由此可见,乡村正展现出极为强大的“吸金”能力。
策划:喻淑琴 设计:岳辰菡 吴怀宽 黄雯愉
工作时间:8:00-18:00
电子邮件
扫码二维码
获取最新动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