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公司和互联网人开展了“新造车运动”,我觉得存在成功的可能性。其一,智能网联汽车的研发工作,需要企业拥有软件开发以及车联系统搭建等相关的技术储备,而这恰恰是互联网公司所擅长的。一方面,互联网技术在不断发展。在此情况下,车主对汽车智能网联功能的需求呈现出逐渐增多的态势。然而,车企自身很难凭借一己之力在智能网联领域获得突破性的进展。这种状况为互联网公司造车创造了机遇。正是由于察觉到了这一机遇,像丁磊、张海亮、戴雷等原本来自传统汽车企业的人才,做出了投身“新造车运动”浪潮的选择。
中国汽车工业咨询委员会主任安庆衡
互联网公司掀起波澜之际,传统车企勇于面对挑战。它们在智能网联领域投入更多资源,致力于开发自身的智能网联系统。互联网公司与车企展开取长补短的竞争,这让我对中国汽车互联网未来的发展形势感到十分乐观。
互联网公司在发展过程中,应把更多精力放在电动车辆技术的研发上。最近看到关于互联网造车的信息,关注的重点通常都在智能网联功能方面。例如,车上能否看视频,能否购物以及能否进行移动办公等。然而,互联网公司好像忘记了,智能网联电动汽车是以新能源汽车为基础的,而对于围绕车辆本身性能的技术研究又取得了怎样的进展呢?很遗憾,在这方面几乎看不到什么进展。同时,电动车所涉及的轻量化等生产工艺技术是传统车企所擅长的。所以,互联网公司应该与汽车厂商真诚地展开合作,一起去解决这个问题,而不能仅仅依靠挖人,更不能妄图把汽车企业颠覆掉。
在用户体验方面,我认为在汽车驾驶场景中融入的功能并非越多越好。不能为追求所谓的迭代与功能革新而创造用户需求。例如,当前一些互联网厂商声称要实现车内移动办公,这表明产品思路不清晰。如果互联网技术已发展到能让车主在车内实现移动办公,那就意味着车主已可以在家中工作,也就没有必要前往公司办公。这种产品思维显然经不起推敲。
汽车智能系统与功能的开发要围绕车主实际使用需求展开。需洞察在复杂驾驶场景里,不同年龄段的用户有怎样的需求与痛点,以及不同职业的用户有怎样的需求与痛点。只有汽车企业充分发挥自身优势,互联网公司也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并精诚合作,才能够打造出功能完善、体验良好的智能网联汽车。
工作时间:8:00-18:00
电子邮件
扫码二维码
获取最新动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