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长江职业学院密切跟踪并积极支持国家推行的职业教育改革政策,积极打造了一个由牵头、行业参与、企业赞助、学校主导的四方协作机制。在该机制下,学院成功将华为、腾讯等知名企业的技术规范转化为教学规范,并将行业前沿的技术规范融入课程体系,确保了教学内容与产业最新进展保持一致。校企合作成立了专门的团队来推进专业建设,该团队每季度都会定期组织产学研的对接活动,不断对人才培养计划进行改进和提升,确保教育资源能够与行业需求紧密对接。
学院突破常规的学科藩篱,实施了以产业需求为导向的岗位设置调整策略。在人工智能、工业互联网等领域的尖端科技中,学院对原有的23个专业进行了细致的整合与优化,成功打造了6个专业组合。这些组合与产业链上的核心岗位群实现了精确匹配。学院与企业携手共建,精心塑造了“岗位能力图谱”,该图谱以基础技能(占比40%)、核心技能(占比30%)、素养技能(占比20%)及创新技能(占比10%)为核心,对课程体系进行了全面革新。此外,还巧妙地融合了华为5G认证体系、阿里云ACA认证等共计56项行业认证标准,构筑了“课程与证书相结合”的模块化课程体系。
学院斥资3800万元用于打造产教融合的实训基地,旨在将企业中的实际生产项目转化为教学案例。在海渡机器人参与共建的产业学院里,企业工程师常驻校园,他们负责将工业机器人的调试、智能产线维护等18个典型工作场景转化为教学实践项目。采用“项目连贯、能力分阶段提升”的教学策略,学生在大学早期的基础课程环节筑牢根基,进而逐步过渡到大三阶段的复杂系统项目。在此阶段,他们全程深度参与,涵盖了从“需求调研、方案制定、系统调试、优化改进直至最终交付与维护”的整个工作流程。
【三师协同育人体系】我们匠心独运,设立了“企业导师与校内双师及素养导师共同参与”的协同育人模式。企业导师承担着传授前沿技术和实战经验的职责,校内双师专注于理论教学和技能训练,职业素养导师则致力于培养学生的工匠精神和团队协作能力。推行“双师型”教师企业实训项目,规定各专业教师需每年至少参与为期两个月的轮岗实训,同时将新技术和新工艺融入实训内容,成功打造了24个教学创新案例。除此之外,还组织企业工程师参加教学能力提升培训,旨在增强他们在课程设计和教学实施方面的能力。
全面推行岗位、课程、竞赛与证书相结合的教育培养模式,构建了以岗位需求为导向的课程体系、以竞赛推动学习进度的激励机制以及以证书衡量技能水平的认证框架。我们系统性地深入分析了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及行业竞赛的相关规范,并将机器人系统集成、云计算平台部署等涵盖12个竞赛项目的具体要求,巧妙地融入到了课程规范体系之中。推行“1+X”证书制度,目的是确保学生在完成学业的同时,亦能获得相应的学位证书以及3至5项职业资格证书。在过去的三年间,学生们在国家级技能竞赛中赢得了26枚奖牌。毕业生中,拥有双证书的人数比例达到了98%,并且与所学专业对口的就业率上升到了91%。
持续发展保障体系着力打造“人才培育与协作、资源互通与建设、成果互换与共享”的持续发展格局。校企联合设立技术创新基金,激发师生参与企业技术升级项目,目前已有7项技术成果成功应用于产业领域。另外,还设立了毕业生跟踪反馈系统,对人才培养方案进行动态调整与完善。依托此增值途径,学院每年向成渝区域输送超过1200名素质优良、技能精湛的技术人才;同时,企业对人才的满意度高达96%;实际上,该措施已成功实现了教育、人才、产业与创新四大体系的深度融合。
工作时间:8:00-18:00
电子邮件
扫码二维码
获取最新动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