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风与保温的平衡管理
在山鸡养殖过程中,对于通风与保暖的协调问题需给予充分关注。诸多疾病的产生与受寒以及鸡舍内有害气体的积累有着紧密的联系,这两个关键环节必须通过科学的饲养管理措施进行有效预防。通风系统的布局需确保气温适宜,尤其在雏鸡成长的关键时期,需根据其不同的成长阶段,适时调整通风量。
霉形体病的防控措施
山鸡养殖过程中,霉形体病问题频发,该病原体通常由母鸡垂直传播给幼鸡。当幼鸡成长到10至15日龄时,养殖者可以在其饮水中添加0.1%的泰农溶液,这种方法能有效减少霉形体病在后期爆发的可能性。另外,保持养殖环境的清洁和干燥也是预防此病的重要措施。
科学断喙操作规范
断喙是控制啄癖的有效手段,但在执行过程中必须谨慎行事。必须严格依照“浅断多次”的操作规范,防止造成过重的伤害。在养殖过程中,若饲养密度适中、管理得当,且啄癖问题不严重,则没有必要进行断喙。对于确实需要断喙的动物,建议在啄癖症状明显出现之后,再进行断喙处理。
育雏期关键管理技术
野鸡孵化成功后,其成长期通常在1到30天不等,而在某些地区,这一阶段可以延长至42天。这个阶段对养殖环节极为关键。在育雏方式上,主要分为立式和地面两种。与家鸡相比,野鸡的育雏过程更具难度,我们必须确保其生长环境和营养供应能够完全满足其生长需求。
温度控制方案
育雏阶段,温度控制需根据雏鸡的成长阶段逐步降低。脱温作业的时机需结合季节变化、气候条件以及雏鸡的健康状况等多元因素,进行恰当的调整。建议雏鸡长至20日龄后,白天实施脱温,夜晚则采取保温措施,以确保育雏效果达到最佳。温度的调整需遵循渐进的原则,防止出现剧烈的波动。
饲养密度标准
适宜的饲养密度对幼鸡的成长发育至关重要。具体而言,在一周大时,每平方米宜饲养50只幼鸡;进入两周大时,饲养量需减少至40只;自三周大起,每周需减少5只,直至七周大时,饲养量需降至15只。饲养密度若过高,将降低空气质量,增加疾病风险;反之,若密度过低,则会造成养殖空间的闲置。
光照管理要点
野鸡在光照上的布置与家鸡相似,但鉴于它们较为胆小且容易受到惊吓,所以在调整光照时必须格外谨慎。建议采取逐步变暗、逐步变亮的方法来操控开关,以免因光线突然变化而激发它们的应激反应。此外,光照的时间长度应当根据它们不同的成长阶段进行适当的调整,以保证小鸡能够得到充分的休息。
断喙时机与准备
两周大的野鸡可能会表现出啄癖,所以必须在14到16日龄期间进行首次断喙手术,并在7到8周龄时进行第二次。在手术前两天,必须做好详尽的准备工作,向饮水中添加多种维生素、电解质和维生素K3,并持续三天,以缓解应激反应。同时,还需确保料槽中的饲料供应充足。
饲料管理规范
投喂的量必须保证在半小时内被彻底吃完,建议采用少量多次的喂食方式。经过一周的饲养过程,可以逐步在饲料中添加1%到2%的砂砾,以此来帮助鸡只更好地消化和吸收。在育成期间,应当使用专为肉鸡培育设计的饲料,并且混合10%到20%的青绿饲料。当鸡只的年龄达到9至11周时,可以在饲料中适量添加1%的羽毛粉。
分群饲养策略
育肥初期阶段(5至11周龄),每平方米适宜饲养的鸡只数量为10至12只;然而,随着育肥进入后期,必须依据鸡的性别、强弱及体型等因素进行分群饲养,饲养密度应相应降至每平方米6至8只。无论是室内还是室外,都应设置栖架,这样做不仅能充分利用空间,还能显著减少啄癖问题的发生。如有需要,可以通过悬挂青草或青菜等方式,转移鸡群的注意力。
环境丰富化措施
在鸡舍内悬挂新鲜的青草或蔬菜,此举旨在减少鸡的啄食行为,同时还能吸引鸡群前来觅食。这样的做法不仅有助于补充鸡群所需的维生素和纤维素,还能提高它们的营养摄入。另外,必须保证水源充足且清洁,对饮水系统进行定期检查,确保每只鸡都能获得充足的水分。营造一个舒适的环境对于降低鸡的应激反应同样重要。
工作时间:8:00-18:00
电子邮件
扫码二维码
获取最新动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