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央视揭露了网络“水军”刷人气的产业链。在某平台上,有“极速评论点赞”这种业务,也有“极速手工涨粉”这种业务。各种制造人气、增加流量的订单多种多样,只要花钱就能够实现“转评赞”。
警方调查发现,网络“水军”的运作形成了完整产业链。购买者下单后,中介接单并派发给专业“刷手”团队。“刷手”按任务操作,牟取非法利益后,相关人员按比例分成。“刷手”团队提供 24 小时值守服务,应对大量涌入订单。他们使用的大多是经过特殊处理的二手手机。一名刷手就能操作上百台手机账号。
相关新闻视频截图
网络“水军”的存在已不是秘密。早期有论坛,如今有社交媒体和直播平台,它们一直都在,难以被彻底清除,并且其“服务”变得越来越多样和精细。“水军”的行为从增加粉丝、点赞、评论开始,接着会刷直播间人气,还会操控舆论导向。它们就像蝗虫过境一样,会误导公众的判断,损害网络环境的健康发展,破坏市场的公平竞争环境,侵害消费者的知情权和选择权,阻碍优质内容的涌现和传播,把网络空间搞得乌烟瘴气、乱七八糟。
有关部门面对猖獗的网络“水军”采取了一系列打击措施。各地警方多次开展专项行动,成功破获了多起网络“水军”案件,还捣毁了多个“水军”窝点。各大平台对违规账号的监测与封禁已基本实现常态化,这有助于从源头遏制“水军”的滋生。然而,虽然取得了一定成果,但网络“水军”依然屡禁不绝,甚至呈现出愈演愈烈的态势。这些“水军”背后存在一条利益链条,这条链条在不断壮大且不断升级,目前尚未被完全斩断,这就是究其原因所在。
相关新闻视频截图
在这条产业链里,除了中介以及“刷手”之外,还有一个极为重要的角色,那就是“水军”的“买方”。要知道,没有买卖就不会有伤害,网络“水军”是十分明确的违法行为,针对这种行为的执法力度一直在不断加强,然而,为什么总有人会投身到其中,并且顶风作案呢?这是一桩暴利的买卖,而暴利的来源在于那些为营造虚假数据繁荣而购买“水军”服务的“客户”。
这些所谓的“客户”,有的是自媒体博主或网红,他们为了提升关注度、粉丝量,想在流量市场分一杯羹;有的是商家,他们想要提升自己产品的销量,或者借负面消息打压同行,进行恶意竞争;还有经纪公司和 MCN,它们试图提升艺人、网红的知名度和影响力,打造个人 IP,提升变现能力;甚至有不法分子,他们试图通过水军来操控舆论带节奏,造谣传谣,进行恶意营销,制造社会焦虑。这些需求源源不断,它纵容了网络“水军”,供养了网络“水军”,使得网络空间“大水”泛滥,并且泥沙俱下。
从法律层面来讲,购买网络“水军”服务这一行为,其本质属于欺诈行为。此行为违反了市场竞争的基本准则,对市场的公平秩序造成了破坏。倘若涉及商品和服务的交易,那么就涉嫌违反广告法、消费者权益保护法以及反不正当竞争法等相关法律规定,有可能构成虚假广告罪或者非法经营罪等罪名。当前,网络“水军”相关案件的披露,主要是针对“水军”团伙进行调查和惩处。然而,要根治网络“水军”问题,就必须找出背后的“买方”。只有加大对“买方”的查处力度,让他们为行为付出代价,形成震慑效应,才能切断网络水军的资金链,打击其生存土壤。
在实际操作里,整治和处罚“水军”的“买方”确实遭遇着诸多困难。一方面,这些“买方”的来源较为广泛,涵盖各个行业和领域,其中有企业,有商家,有网红,还有普通人。这种广泛的覆盖面使得打击工作的难度增大了。“买方”与“卖方”通常借助线上交易,难以获得确切的证据;同时,“买方”的行为是否违法,以及不同程度的购买行为应承担何种法律责任,现行的法律法规并未作出明确的界定,这给执法带来了阻碍。此外,公众的意识依然不够,许多消费者和网民没有重视“水军”的危害,也没有明确的抵制态度,从而在无形中削弱了社会监督的力量。
要精准整治网络水军的买方并遏制这种不法交易,需先进一步加强法律法规建设。要明晰各类购买水军行为的法律责任,加大对违法行为的处罚力度。比如,对于购买水军服务来欺骗消费者的企业,要实施罚款、吊销营业执照以及列入失信名单等行政处罚。其次,平台要加强对用户行为的监测和分析,以便及时发现并处理异常行为。对于那些经常购买水军服务的账号,需要给予重点的关注以及进行惩戒。并且,相关的部门应该构建起跨部门的协作机制,强化信息的共享以及联动的执法,从而形成对打击网络水军的一种合力。
说到底,网络水军不断滋生的根源在于“唯流量是从”的不良社会心态。在任何领域和行业中,若一味盲目追求高流量,而忽视真实的价值和社会责任,就必定会导致网络水军横行无忌,使网络环境变得混乱不堪。长远来看,要完全遏制网络水军,需全社会共同努力。要改变这种以流量至上的评价标准,去除唯利是图的不良风气,自觉抵制网络水军的侵扰,彻底斩断“刷量牟利”的黑色利益链条,为网络用户提供更真实、更有价值的信息,使网络环境真正变得清朗。
工作时间:8:00-18:00
电子邮件
扫码二维码
获取最新动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