警方调查结果显示,目前非法经营和销售所谓的“两卡”——即电话卡与银行卡——已构建起一条完整的产业流程。这一产业流程结构严谨,职责划分清晰,幕后操控者一般通过远程遥控进行指挥,而与实际办理和收取卡片的人员仅保持单一联系。这种隔离式的运作方式显著提升了案件侦破的难度。
在产业链的运作模式上,犯罪团伙一般采取分段的作业方式。他们中的一些成员专门负责寻找和引诱那些愿意开卡的人,而另外一些成员则专注于收购和转手所谓的“两卡”。这些被收购的“两卡”以及相关的资料,最终会被整理成所谓的“犯罪工具包”,并以高价出售给那些从事电信诈骗、网络赌博、洗钱等非法活动的犯罪团伙。
犯罪团伙主要针对两类人群进行诈骗:一是缺乏社会经验的大学生,二是偏远农村地区的留守老人。他们利用这些人群社会经验欠缺或经济状况不佳的弱点,以“高薪兼职”、“短期借款”等名义进行诱骗,并通过提供少量报酬的手段,获取他们名下的“两卡”。根据警方数据,开学期间此类犯罪活动尤为频繁,犯罪分子往往在大学周边以及车站等人流众多的区域进行非法活动。
在作案细节上,不法分子常假扮成电信服务提供商的职员。他们利用“系统故障需重新注册”“完成办卡任务后可取消”等理由,诱使学生多次办理多张电话卡。情况更为严重的是,有些电信运营商的内部人员为了达成业绩目标,甚至主动向犯罪集团提供帮助。这些所谓的“内鬼”不仅违反规定擅自开启账户,更有甚者,他们竟然直接将工作账号及密码外借,导致不法分子得以随心所欲地大量开设账户。
运营商的代理商网络中存在管理的不足。经调查,一些第三方代理商的职员与犯罪集团串通一气,内外勾结大量办理新卡。仅去年一年,就查获了两起具有代表性的案例:一宗案件牵涉到5名网格工作人员,另一宗则涉及2名营业厅的员工。这些所谓的“内应”为犯罪集团带来了极大的便利,严重扰乱了通信行业的正常运营秩序。
银行卡的非法交易现象亦不容小觑。梧州市公安局的反诈专家指出,银行卡在电信诈骗的资金流动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即便清楚其可能被用于非法活动,仍有不法分子为了私利而出售或出租个人银行卡。此类行为不仅助长了犯罪行为,也让出售者自身陷入了法律上的风险之中。
当前在打击“两卡”犯罪过程中,遭遇了众多实际难题:首先,通信服务提供商及金融机构在账户审核环节存在缺陷,这使得不法分子得以多次开设大量“两卡”;其次,网络平台监管不力,例如QQ等社交平台依旧被用作招募洗钱人员的工具;再者,犯罪行为呈现出跨区域作案的特点,这无疑加大了案件侦破的难度。
面对这些挑战,银行业内专家提出了一系列预防策略:首先,需对内部审查流程进行优化,并强化对开户者身份信息的核实,这包括查阅信用记录等;接着,应利用人脸识别、动态检测等技术手段,严格遏制“一证多户”的情况发生;最后,必须对异常开户行为实施严密监控,尤其是对那些“两卡”诈骗案件频发的地区要实施特别监管。
警方呼吁民众提升自我防范意识:需定期检查个人名下是否存在异常的“两卡”情况,切勿轻信他人许诺,更不要为了一时的小利而出售个人证件信息。唯有社会各界齐心协力,方能有效阻止“两卡”犯罪扩散的趋势。
工作时间:8:00-18:00
电子邮件
扫码二维码
获取最新动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