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团的光鲜与阴影:抽成、骑手与未解之困
股价飙升背后的盈利困境
美团的市场价值与其盈利状况呈现出显著差异。尽管其用户数量达到4亿,覆盖了中国近四分之一的人口,但其长期采取的烧钱式扩张策略,使得利润空间遭受了极大压缩。其核心收入来源——外卖业务,虽然在2020年首次实现了全年的盈利,但这背后却隐藏着高达22%的商家抽成和骑手成本削减。这种以“规模至上”为主导的策略,使得美团在资本市场上描绘出了一个关于“增长奇迹”的传说,然而,这也为其埋下了潜在的系统性风险隐患。
商家困境:抽佣比例五年翻近三倍
自2014年的8%增长至2022年的22%,美团对商家的提成比例提升幅度显著超过行业平均利润增速。在餐饮领域,普遍的毛利率介于30%至50%之间,而22%的提成比例则要求商家将近一半的利润上交至平台。一些连锁企业能够利用规模优势来吸收成本,然而,中小型商家却只能通过削减餐点分量、采购低价原料来确保生计,这最终使得顾客的用餐体验变差,进而形成了“平台吸食利润—商家降低品质—消费者抱怨连连”的恶性循环。
骑手生态:算法驱动下的高危职业
美团配送员总数已超过五百万人,然而,每笔订单的配送费用却长期稳定在3至5元这一较低价位。更为严重的是,该平台的算法系统将配送时间压缩到了极致:导航软件显示的30分钟路程,系统可能只允许25分钟完成。一旦超时率超过3%,骑手将面临罚款,而差评则会导致当日奖金被扣除20%至50%。该制度导致骑手们不得不频繁地违反交通规则,包括闯红灯和逆行,根据交通管理部门提供的数据,外卖骑手所引发的交通事故发生率比普通电动车高出4.6倍。
杀人事件的深层诱因
2021年,某地发生的一起“骑手持刀伤人”事件,乍看之下似乎是由差评引发的争执,然而实质上却是平台规则加剧矛盾的一个极端案例。商家因为高额的提成而压缩了利润,导致服务质量下降;骑手则因严格的考核制度承受着巨大的心理压力;用户在支付了更高的费用后,对服务的期望却变得更加严苛——这三方均被美团公司的运营策略推向了相互对立的境地。事后,美团迅速发表声明,强调“绝不容忍任何暴力行为”,然而,其声明并未涉及对佣金制度以及评估体系的改革事宜。
扩张后遗症:社会成本与环保危机
美团的服务领域已从送餐拓展至打车和社区团购等领域,然而其带来的社会负担却不断扩散。日产生的外卖包装废弃物量已超过8000吨,而采用可降解材料的比例却不到15%;至于骑手的社保参保率仅为23%,许多人以“灵活用工”的名义来逃避作为雇主的义务。尤其令人关注的是,该平台利用大数据进行“杀熟”操作,并建立会员制度以实施价格差异,导致2021年市场监管总局对其处以高达34亿元的罚款。
可持续增长的可能路径
为突破现有困境,美团需在以下三个方面对业务模式进行重塑:首先,将佣金比率限定在15%以下,并构建与商家盈利同步的灵活调整机制;其次,为配送员提供强制性的保险保障,并优化算法以增加容错能力,同时将配送时间标准放宽至10%-15%;再者,设立专门基金以促进环保包装技术的研发。虽然这些措施在短期内可能对财务报告产生一定影响,但从长远角度考虑,却是预防业绩下滑的必要投资。
平台经济的责任边界
一家企业若服务对象超过四亿用户,同时管理着五百万名劳动者,那么它的运营准则实际上已经构成了社会基础设施的关键组成部分。在2021年,美团将自身的使命调整为“助力大家享受更优质的饮食,更美好的生活”,然而,要实现这一宏伟目标,仅仅依赖资本市场的赞誉是远远不够的,更需要妥善协调股东权益与社会的整体价值。随着环境、社会、治理(ESG)标准在投资领域日益被视为不可或缺的评判标准,美团所面临的真正挑战才刚刚拉开序幕。
工作时间:8:00-18:00
电子邮件
扫码二维码
获取最新动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