浇筑模式创新
天津高银117大厦采用了超大体积筏板混凝土浇筑技术,开创了一种全新的总承包模式,即一家企业负责总体协调,多家企业共同参与。在2011年的施工期间,这一模式实现了混凝土配合比和原材料的统一。这种创新模式有效整合了资源,解决了以往分散供应容易出现的诸多问题,使得混凝土供应管理更加集中和有序,为后续的浇筑工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这种模式增强了整体的协同性,各参与方职责清晰,极大地增强了供应的效能与品质。众多混凝土生产企业紧密围绕总承包企业,成功规避了供应冲突,确保了浇筑工程的顺利进行。
施工难点聚焦
在冬季严寒的环境中,如何在短时间内一次性连续浇筑大量混凝土,构成了本工程的一大难题。天津的冬季特别寒冷,这导致混凝土的凝固特性发生变化。因此,既要确保混凝土的连续浇筑,还要保证混凝土实体结构的质量达到高标准,满足工程的高要求,这成为了施工组织和质量控制的首要难点。
气温低对混凝土的物理特性有显著影响,同时也对施工队伍在寒冷气候中的技术水平及管理能力提出了挑战。若处理不当,可能会导致混凝土凝固不均匀、结构质量下降等问题,进而影响大楼的安全与质量建设。
技术研究突破
为了解决难题,施工团队进行了多项技术探索。他们研究了超大规模混凝土的供应和总承包管理模式,以此明确各方的责任与合作步骤。同时,他们探讨了超厚、超大的底板泵管布置技术,以确保泵管布局合理,输送过程畅通无阻。此外,他们还研究了在低温环境下进行超远距离混凝土输送泵防堵管技术,确保在极端条件下输送不会中断。最后,他们还专注于超大体积混凝土的浇筑与养护技术,以确保混凝土在浇筑后能够得到科学的养护。
这些研究成果堪称实战中的得力工具。我们采用了混凝土供应的总承包管理模式,对流程进行了优化,确保了供应的稳定性。借助超远距离防堵管技术,以及泵管布置技术的应用,输送效率和连续性得到了显著提升。
施工方案规划
为解决生产与浇筑过程中的难题,施工方编制了《D区底板混凝土浇筑施工方案》和《D区底板混凝土生产组织策划方案》。这些方案详细阐述了人员组织结构及各自职责,实现了明确分工,提升了工作效率。方案中对混凝土的泵送和泵管布置进行了精心策划,确保输送路线既合理又高效。此外,方案还考虑了开盘收盘时间和车辆行驶路线等细节,旨在降低现场干扰。
这些方案就像作战时的地图,指引着不同的人员按照既定的路径行动。通过合理的车辆行驶路线设计,成功避免了现场交通的拥堵,确保了混凝土能够迅速且准时地送达浇筑地点。
配合比设计确定
混凝土的配比设计对浇筑作业的成败至关重要。若设计不当,可能会因为流动性不佳而引发管道堵塞。自2011年4月起,项目部在确保混凝土强度和耐久性的基础上进行设计,通过试生产和1:1的模拟试验,最终确定了合适的配比。胶凝材料、水泥、粉煤灰等各个组成部分的精确比例,确保了混凝土的性能能够满足工程的需求。
混凝土的配比严格,确保了其流动与凝固性能优良。通过科学的配比设计,无论外界条件如何变化,混凝土均能稳定地发挥其作用,有效降低了施工中的风险。
浇筑顺利完成
施工前,对搅拌站的混凝土生产线和罐车等设备进行全面检查和保养,以保证它们处于最佳工作状态,减少故障风险。在作业过程中,严格控制间隔时间,确保混凝土泵送的连续性,提高浇筑质量。2011年12月26日至29日,项目混凝土施工部与5家生产单位、6个搅拌站等共同协作,经过82小时的连续作业,成功完成了6.5万立方米的超大体积筏板混凝土浇筑,创造了世界纪录。
这一辉煌成果,源于前期周密的筹备和细致的安排。各个环节协同默契,保证了混凝土的持续供应和高效浇筑。你感觉这种创新的浇筑方式,将来是否能在更多的大型建筑项目中得到普遍应用?
工作时间:8:00-18:00
电子邮件
扫码二维码
获取最新动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