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地处边陲,在历史上交通不便,气候寒冷,常被看作是荒凉的地方。这里战事不断,关于教育的史料极为罕见。尽管有零散的记录提到对年轻人的教育,但正规的教育机构却一直未能建立,这极大地限制了其发展。所以,青海的文化教育事业一直处于相对落后的状态。
在这种艰难的环境中,人们得到接受教育的机缘十分难得。就算是有一些文字资料,也难以形成一个完善的教育系统。青海的教育仿佛在黑暗中摸索前行,许多渴望知识的人因为环境的限制,无法享受到高质量的教育。
宣德年间,史昭审时度势,向朝廷上奏,提出建造孔庙、开设学校、推行屯田制度等建议,意在在西宁卫设立与内地相似的学府。这一举措意义重大,为西宁卫的学子们提供了学习场所,也标志着青海教育进入了全新的历史时期。
基生兰先生在其著作《湟中怀古》中指出,那片芹藻环绕的林子,究竟是谁首先开垦,这个问题千年流传,人们始终对史昭贤怀有敬意。万事开头难,史昭贤的这一创举,结束了青海地区无正规官办教育的局面,为教育事业的进步奠定了坚实的基石,他的历史功绩值得我们永远铭记。
在任西宁道期间,杨应琚将个人薪俸捐出,用于建造贡院,维修儒学,创立义学,其行动遍及西宁府所辖的各县、卫、所。作为一省之长,他重视地方的文化和教育工作,这充分展现了他对教育的深切关注。
他制定的学规和学范,充分体现了培育人才、增强能力的深切意图。在那个时代的社会背景下,他的这些措施对于当地教育理念的传播以及教育体系的建立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使得更多的人有机会接受教育。
清乾隆五十年,也就是1785年,冷文炜在担任官职的时候,对地方教育事业给予了极大的关注。他亲手创建了湟中书院,并且亲自撰写了《创修湟中书院记》这篇文章。在文中,他虽然提到自己的任期并不长,但仍然向众人承诺,将会激发大家的勤奋学习精神。
冷文炜奉命离开宁地,湟中书院的办学活动却持续到了清光绪三十一年,也就是1905年。那时,科举制度已被废除,学堂制度开始兴起。整个过程历时120年。在这段时间里,湟中书院为西宁乃至整个青海的文化发展贡献了巨大力量,并且培养了大量杰出人才。
张景福在短短两年间,先后成功考取了举人和进士,因而赢得了“联捷进士”的美誉,随后他被派往四川担任知县。回到青海后,他满怀热情地投身于对湟中书院破败状况的修复和重建工作,并且亲自担任主讲。
在授课时,他全力以赴,致力于启发晚辈,同时笔耕不辍,创作文章与碑文,着重阐述培育人才之关键,如《重兴湟中书院暨膏火记》一文便是例证。在他的辅导下,河湟地区的众多青年学子顺利金榜题名,这一成果有力推动了青海地区文化教育事业的进步。
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纪念日以及青海省解放70周年的特殊节点,《青海教育》杂志特地发表了那些在青海教育界开拓进取的杰出人士的事迹。这些人物身处逆境,为青海教育事业的进步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他们的成绩值得肯定,正是由于他们的坚韧不拔和全身心投入,青海的教育事业才得以从落后状态逐步走向发展。他们的精神力量激励着后来者,促使他们持续为青海的教育事业作出贡献。
你是否意识到,在你所处的环境中,有众多人士在教育事业中默默耕耘?不妨在评论区分享你的看法,同时,也请大家为这篇文章点个赞,并帮忙转发一下!
工作时间:8:00-18:00
电子邮件
扫码二维码
获取最新动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