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内容
1月4日,华南农业大学亚热带农业生物资源保护与利用国家重点实验室牵头的一项关键性研究,在顶级学术期刊《自然—遗传学》上顺利公布。该研究课题名为《高杂合度荔枝基因组中两个不同单倍型揭示早晚熟栽培品种各自自主驯化过程》,这一成果充分体现了我国荔枝科研在国际上的高度认可,对相关领域的研究进展产生了重大而长远的影响。
项目组对72份荔枝的基因组测序数据进行了深入分析,从中成功鉴定出了3.88百万个高精度的单核苷酸多态性位点。同时,他们还提出了一个观点,即荔枝的起源地是单一的,并且它经历了两次不同的驯化过程。这一突破性的成果对遗传学领域的研究产生了重要影响,使得人们能够更加全面地了解荔枝品种的演化历程以及它们之间的血缘联系。
研究结果显示,云南是全球荔枝的独有起源地。在此之前,一些国际学者曾提出荔枝可能起源于越南的假设。然而,这项新的研究结论有助于纠正这一看法。在云南,通过人工培育和驯化,成功培育出了极早熟的荔枝品种,这一成就为荔枝的起源提供了确凿的证明。
云南野生荔枝沿西江流域向东西南方向传播,到达海南岛后,因环境变迁,出现了自我驯化现象,进而形成了晚熟品种的特质。当前市场上流行的“妃子笑”等早熟和中熟品种,很可能源自云南与海南的品种,经过广东等地杂交后产生。这些品种基因组高度杂合,具备更强的杂交能力和优良的经济特性。
荔枝的开花与成熟是其重要特征,通过检测DNA序列中的缺失,我们可以将其作为分子标记的一种简便方法。夏瑞教授,华南农业大学的专家,提到云南的早熟荔枝品种在其基因组中存在缺失,而海南的晚熟品种则不存在这种缺失。借助这一标记技术,我们能够培育出极早或极晚开花的荔枝新品种,这不仅能够扩大种植品种的选择范围,而且能够显著提高经济效益。
2008年,荔枝成为国家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的一部分,华农众多专家纷纷投身其中。高质量荔枝基因组测序的成功完成,标志着我们迎来了功能基因组大数据的新纪元。目前,华农正与多个团队紧密合作,以荔枝基因组研究为基础,致力于破解无患子科作物的生物学难题。
大家对荔枝基因组大数据研究在今后可能对我们生活产生的重大影响有何见解?我们热切期待您的意见和讨论,并且诚挚邀请您为这篇文章点赞以及分享。
工作时间:8:00-18:00
电子邮件
扫码二维码
获取最新动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