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时讯焦点 / 正文
沈阳农业大学徐海教授团队成功培育北粳1705超级稻 亩产781.2公斤创佳绩

Time:2025年04月04日 Read:4 评论:0 作者:haiwenboyue

【才心笺】

育种虽难,但也在成就自己

沈阳农业大学农学院教授 徐海

“亩产达到了 781.2 公斤,并且通过了考核!”测产专家潘国君研究员所说的“考生”,就是我们用心培育出来的优质高产水稻新品种——“北粳 1705”。我们团队历经 16 年持续不懈地努力,最终成功培育出了第 6 个超级稻品种,这样的成绩让我们感到非常振奋!

2020 年 9 月 28 日,在辽宁沈阳辽中区化家村的超级稻测产验收现场。“北粳 1705”的各项数据都达到了超级稻的确认标准。这些数据得到了全场专家的高度评价。我内心十分喜悦。如今,在团队技术的推动下,东北水稻的亩产水平提升了 19.2%。东北水稻亩产比全国平均水平高出 28.4%。“东北粮仓”让“中国饭碗”端得更加牢固了。

实验室无法培育出种子,论文中也无法长出庄稼。陈温福老师的这句话成为我投身科研 20 多年来的座右铭。2003 年末,我在学校水稻研究所攻读研究生,陈老师安排我前往海南进行繁种工作。2004 年初,陈老师也来到了海南。那天,他刚下飞机就直接奔赴稻田,对材料选种和收获工作进行细致的把关,一直忙碌到半夜。

从事农业研究确实需要“生于地,长于地”。稻米虽然体积小,但其中的研究蕴含着很多门道:在田里无法直接看出米质的好坏,需要将其收回来晾干、脱粒,然后一遍遍磨成精米,再一锅锅煮成米饭,最后亲自品尝并进行筛选。

籼稻开花时间早,而粳稻开花时间晚,两者花时很难相遇。所以籼粳稻杂交更为困难。并且,籼粳稻杂交所产生的子一代结实率很低,其后代还会疯狂分离,即便过了 10 代也依然不容易稳定。每当我屡次想要放弃的时候,陈老师就会一遍又一遍地鼓励我,让我明白育种工作者就应该知难而上,勇攀高峰。陈老师指导我,我通过喷施茉莉酸甲酯促使粳稻开花。我用复交和回交的方式,一步步去解决后代不易稳定的难题。最终,我啃下了籼粳稻杂交这块“硬骨头”。

一年又到了春耕备耕的时候。我忙碌了一整天,在迎着落日余晖往家走的途中,想起了陈老师常说的另一句话。他说:“育种,育的是希望,是千家万户的希望。从事这样的工作,是多么荣幸啊。”育种虽然艰难,但也在成就着自己。未来,我会怀着满腔热忱,与团队成员一同去“谈粳论稻”。我们会在广袤无垠的黑土地上深耕,一起协作去探索水稻育种的奥秘,从而助力“中国饭碗”装满更多更好的中国粮食。

(光明日报记者刘勇采访整理)

《光明日报》(2025年03月02日 07版)

标签:
关于我们
海文博阅网,打造全方位的文化信息阅读平台,涵盖社会动态、历史人文、生活百科等广泛内容。我们为读者提供高质量的资讯和深度文章,让阅读成为获取知识、拓宽视野的桥梁。在这里,您可以随时随地畅游知识的海洋,感受阅读的魅力。
发文扫码联系站长微信
Copyright ©2021-2025 Comsenz Inc.Powered by©haiwenboyue 文章发布联系站长:dat8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