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劲松 | 汽车媒体人
我爱好篮球,也爱好骑行和跑步,运动使我更具韧劲,能让我在最短时间内击退负能量,我至今参加过长沙、南京、武汉三场马拉松,全马PB成绩为3小时15分。
“劲松,起床啦!再不起,拉瓜秧了(撩被子)...”
“爸,好冷!”
“起来,跟我跑步去!”
这是我小时候一个普通的清晨,我已记不清是否每天早上都是这般模样,至少周末确实如此,我这个活生生的小鲜肉被我爸从暖被窝里拽了出来,正是这样的习惯,在我朦朦胧胧的少年时光中,播下了运动的种子。
记得早晨的时候,街上行人很少,空气冷冷的,我依随在爸爸身旁或身后。多年过去了,爸爸已不是那个40岁上下的壮年人,如今60多岁的他,依然固执地拼搏着,不肯停歇,靠劳动挣取退休金以外的生活费。
父亲潜移默化传授给我一份最宝贵的礼物,那就是勤奋,如今我仍不够勤奋,很多事还依赖惰性,不过好动手和运动的习惯已深深扎根心底,正因如此,改变了我原本迷惑的人生。
本文有给自己作序的意图,然而要是不了解这些,那就没办法体会到跑步对于我的重要性,也感受不到我对跑步的一些认知。
大学毕业后去卖数码,做了一年遭遇失败,之后从事房地产工作6年,这让我成为一个在两点之间循环往复的空心人,工作7年后我迷失了自己的职业规划,不知以后是否该继续从事房地产工作。
于是辞职,近一年没有工作,这段处于失业且彷徨的时期,是我最重要的人生历练,当时我不知道自己的人生目标是什么,于是我骑着单车去寻找自我,独自骑行,车轮与地面发出沙沙的摩擦声,头顶的天空让我放空了自己,使自己恢复了思考的能力。
记得2004年大学毕业不久,爸妈用积蓄给我买了第一辆汽车,没想到这辆汽车成了改变儿子职业规划的引子,年轻人都喜欢折腾自己的第一辆汽车,可我没钱改装自己的车,于是了解汽车知识,自己动手用更廉价的方式改装成了我的捷径,家里四叔开着修车铺,工具齐全,拆拆装装捣腾汽车成了我的业余爱好。
也许你会感到疑惑,上面提到的是骑自行车、改装汽车,这与跑步有什么关联呢?实际上,要是职业经历一帆风顺,我或许不会明白骑行(即直面自己的孤独)的重要意义,若没有零基础动手拆装汽车的艰难经历,也就不会具备后面遇事解决问题的心理承受能力 。
从改汽车到小改摩托,凡是能动手的都要尝试一下
起初改车的时候,我会针对一个相对复杂的汽车电路卡子拆装问题,反复地搬弄,时间长达一个小时到两个小时。独立处理问题的那股韧劲,就是这样培养出来的。开玩笑讲,这有点类似哲学意义里的“格物”。也就是说,对一件事物进行长时间的观察与思考后,你那发散、凌乱的思维会变得自然有序。
解决汽车改装问题所展现出的那股韧劲,让我体会到坚持的背后,不仅需要具备持续的意志力,还得拥有适时应变处理问题的能力。正是这样的韧劲,造就了我与汽车行业相关的工作能力,这一能力成为我再择业的敲门砖,在2011年,我进入了汽车媒体行业。同时,独自骑行能直面自己的内心,这让我走出了彷徨期,正是这样的韧劲使我依然坚持锻炼身体,直到发现行业里有一群爱跑步、爱运动的人——汽车人快跑团…(于是友谊的小船开始航行啦)
我打了10几年篮球,原本以为篮球的对抗能排解自身那些困扰,后来却发现打篮球发泄愤怒多于排解,把控情绪很难,有时还会让自己更加不平和。进行骑行和跑步锻炼,能很好地控制自己的体力和情绪,运动的心境也更贴近自己的本质 。
当骑车成为一种习惯,而骑行的时段无法得到保证时,跑步便替代骑行成为最佳方式。只有跑步能够在最短时间内,将自己凌乱的思绪彻底榨干,让运动产生的多巴胺击退负能量。回头想想,运动一直陪伴在我身边,然而篮球、骑行都经历了一番波折后,我最终又回到了运动的原点,那就是跑步。
好吧,或许看到这儿,你看到的全是些没用的话,实际上那不过是我的跑步经历而已。我坚信每个热爱跑步且付诸行动的人,都会有属于自己的故事版本。然而要是没有这个背景,确实不会有现在的我以及我的跑步 。
“格物”总会有感受,分享一些我跑步“韧劲”里遇到的问题,以及解决这些问题的方法。
进入汽车媒体圈后,很幸运结识了汽车人快跑团,从去年9月起我开始跑马拉松。2015年9月参加长沙马拉松,成绩是4小时11分。同年11月参加南京马拉松,成绩为3小时42分。2016年4月10日参加东风雷诺武汉马拉松,这是我跑的第三个全程马拉松,成绩是3小时15分。东风雷诺武汉马拉松结合了我前两次的参赛经验,给了我很多恩赐,让我的成绩有了如此大的突破,我特别希望分享这些经历,供跑友借鉴。
一次好成绩的取得,离不开那几样限制因子:
天时
东风雷诺武汉马拉松是我参加的三场比赛中,天气和温度条件最佳的一场,长沙天气炎热,南京天气寒冷。比赛日前后,武汉天气尽管变化无常,但比赛日当天早上气温适宜,所以我无需进行过多赛前热身,要知道抻筋踢腿的热身需要空间,站在拥挤的跑马人群中,很难做出大幅度热身动作,只能在原地蹦蹬儿几下。这正是这个温度因素,使我能够快速进入跑步状态。
地利
东风雷诺是第一届武汉马拉松的冠名赞助方,它为媒体精心打造了许多优越条件。比赛前一晚,我们住在武汉马哥孛罗酒店,这里距离比赛起点不到400米,这能极大地节省参赛跑者的体力消耗,还能减少时间损耗。赛会方不再像过去那样,把比赛起点设在远离市区中心的体育中心,起点设置虽占用城市主路,却为跑者的集结、分流、排序做好了充分准备。跑者参赛号码依A、B、C、D开头区分,通过狭长街道依次排开全马、半马、健康跑的人群,如此便有效缓解了不同参赛距离人员的混战现象。我被分在了C组,而且位置靠后,不过正是这样的分组位置,激发了我后续的跑步配速。
人和
我没有刻意要求自己的马拉松比赛成绩,一方面是担心过度勉强跑步会使自己受伤,另一方面是我一直将铁人三项作为主要锻炼内容,跑步只是其中一部分,所以对比赛成绩不太在意 。赛前我和团里的女神曾英商量一起跑马,我希望女神能带我跑进330,没想到比赛时因为号码不同组被分开了,我在C组,曾英在A组,我们虽相约在大致位置碰面,可由于跑者太多,组别相差太远,实在不容易碰到,于是我索性枪响后沿着预定线路跑,能碰到就碰到,碰不到也无所谓 。
其实,想想这样的心态反而成就了我后面的成绩 。个人长跑不同于团体比赛项目 ,它是跑者感受自己孤独的方式 ,是接受和敬畏这份孤独的良方 。成熟的跑者必然能从比赛中享受这份孤独的感觉 。究其原因 ,每个跑者都有自己的跑步节奏和习惯 ,能有小伙伴同节奏跑固然很好 ,但即便没有一同跑 ,自己独立面对赛道也是应该具备的能力 。
面对前方A、B组的众多跑者,我决定尝试突围,于是寻找机会,运用熟悉的篮球交叉步法,辗转腾挪以躲开人群,或者跟随同样追求速度的跑者向前冲,当我以451、426、447的配速跑完前3公里时,我已不在拥挤的人流中,完全能够施展自己的长距离配速,但是多少的配速才合适呢?计划完赛时间是3小时30分,那么配速应为500。看了手表,刚才冲得猛,现在心率180,配速430。虽心率略高,但身体无任何不适,这样的状态我感觉能承受。其实我以往心率在170 - 180上下的运动状态较常见,所以我开始尝试在这个配速区间坚持下去。
我跑马次数不多,不过之前有过两次马拉松参赛经历,这使我对自身体能的把握有了较准确的预判。比赛前,因前几日力量训练过度,大腿疼了三天,晚上临睡前我去游了一会儿泳,还泡了十几分钟热水池。这样调节一番,使得我在参赛前的睡眠质量比前两次比赛时好了许多,23点入睡后能踏踏实实地睡到5点起床,而且起床后大腿的疼痛也基本消失了。
这样的处理为我奠定了比赛的体能保障,比赛中能量的补给和分配是一门自我感知和判断的功课,大家都知道全马需要补充水、盐丸和能量胶,可如何分配呢,要根据你的体能和汗水消耗情况判定。
以这次武汉马拉松为例,天气并非炎热,然而湿度稍大,另外我此前追了3公里的路,汗水大量流出,所以只要有饮水站的地方,我都会拿一到两杯水饮用。有时喝水的动作,会被工作人员夸赞“好帅”,实际上,这个喝水是有诀窍的,怎样做到去补给点拿水杯、喝水、扔水杯,且都不会降低速度,这都有相应技巧,能够快速地通过补给点,自然而然就会被人视为“风一样的男子”。
补水站通常由一排大约10个小桌构成,会提供甜水、淡水以及海绵。要快速经过补水站,避开前后的跑者,挑选人少的补水桌,接着迅速拿起桌上的水杯。但拿起水杯并非直接喝水,而是要选择合适的速度和姿势来喝。为防止水杯里的水洒出,拿到水杯时我把纸杯口捏扁,捏住杯口,这样水就被封在杯中了。随后头向右转,用左眼余光看前方,右眼看平行的右侧,这时抬起手臂,抬头饮水,水会从被捏扁的纸杯口折角处流出。有人问为什么要稍转头,因为跑步时身体前后运动和上下跳动会使水杯里的水无法均匀流出,捏杯口和侧向头部饮水是为了顺利饮水且不呛水,而用余光观察路面情况,能随时调整速度和方向。其实这招是效仿骑行时饮水方法,两者有异曲同工的地方。
至于盐丸和能量胶的分配,我将全马赛段的42公里多路程,分成大概7公里左右一补,以及15公里左右一补。我的基本原则是,宁可提前进行补充,也不会等到感觉饥饿了,或者大量出汗后才去补充。比赛开跑前我吞下了一粒盐丸,开赛后由于前3公里冲得猛大量出汗,7公里处我吃了第二粒盐丸,15公里时吃了一个能量胶,17公里吃了第三粒盐丸,27公里吃了第四粒盐丸,30公里吃了第二个能量胶,35公里吃了最后一粒盐丸。就这样一路跑下来,再加上自己的乳酸阀值略高,所以全程42公里多跑下来没有太多不适。有人说,为什么不算成10公里一补呢,这样多好算呀?原因是,感觉需要预补充,要给个提前量 。
写着写着就朝着技术方向去了,对于没有诗意的理工男而言,这需要读者给予谅解。关于小技巧的事情,以后我会进行整理,然后单独列出来,但写这篇文章如果不谈谈情怀,总感觉缺少了些什么。
熟悉我的朋友或许留意到,赛后第二天我发了条朋友圈,内容是“…东风雷诺武汉马拉松给了我诸多恩赐,当然也有后悔与自责之事…” 。这份后悔和自责源于在38公里左右时我追上了曾英,那时我并未察觉她有任何不适,由于配速不同,我们一起跑了二三十米,我看到有另一位跑友在陪伴她,她还示意我在终点等她,随后我便先行离开了 。
过了终点后,我一直在等待,等大概340号的选手回来,可始终没见到曾英,我觉得是自己在等待过程中拉伸身体,所以把她看漏了,然而打电话、发信息,她却一直没有回复。回到酒店前,我发动团友一起去问询,这才得知曾英在终点前晕了过去,被送去了医院,后来人已经醒过来了。我的内心十分自责,当时我应该陪她跑完最后的几公里,至少在朋友需要的时候能给予一些帮助 。幸好曾英只是因为低血糖而入院,并没有造成太大的损伤,要是一旦出现大问题,而我却未能尽全力去帮忙,那么这比赛成绩又有什么用呢?我肯定会后悔一辈子……或许正是由于跑者之间惺惺相惜,真心期望团友们在比赛中都能保护好自己,安全完赛始终是我们最为重要的目标。
回到梦开始的时候,跑步是陪伴我一生的礼物,礼物里面不知会有什么惊喜或者意外,你得保有继续跑下去的动力,还要对跑步怀有爱心与敬畏之心。或许多年后,我们对着墙壁上的奖牌发呆,每块奖牌背后都有一个相伴的故事,故事里有愿景、有失落、有欣喜、有悲伤、有狂妄、有懊恼,却足以让人回忆满满、品味人生。
跑步是我最初从父辈那里得到的礼物
我不知道礼物里面会有多少的惊喜
也不知道礼物会在什么时候呈现给你更多
但,只要你还在坚持着
工作时间:8:00-18:00
电子邮件
扫码二维码
获取最新动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