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寓教于学”的暑期研学游,如何才能名副其实?(主题)
工人日报-中工网记者 陈丹丹
6月,毕业季如期来临,暑假也即将到来,旅游市场正筹备迎接新一轮出行热潮。在暑期旅行中,学生和家长是主要游客群体,“寓教于学”的研学游热度渐渐升高。
市场日渐火热,有家长反映,部分研学游项目存在价格不透明的问题,存在行程设计“缺学少研”的问题,存在从业人员资质良莠不齐的问题,还存在要求学生风险自负的问题。
研学游究竟是在游玩期间学到真正的本领,还是只是给旅游增添了一层研学的表象?怎样做才能够让研学游名副其实?针对这些问题,记者展开了采访调查。
研学游成暑期出游热门选择
重走丝绸之路,能让人感受到历史的厚重感,寻根华夏源头,同样能让人感受到历史的厚重感,穿越河西走廊,还是能让人感受到历史的厚重感……近来,在旅行和社交平台上,这些光看主题就能感受到历史厚重感的研学游项目,受到了大量家长的关注和询问。模拟商业活动,主打实践体验,军旅生活初探,主打实践体验,沙漠寻宝,主打实践体验,这些主打实践体验的项目,也成为这个暑假炙手可热的出游选择。
抱着不想让孩子走马观花,而是想让孩子深度体验北京历史文化的想法,来自山东青岛的家长张女士,在这个端午假期,给自己上四年级的女儿报了故宫亲子专场研学游 ,她说虽然知识点比较浅显,但比自己逛有意思得多,还说活动包括做游戏发奖品,调动了孩子的积极性 。张女士表示,她之前也曾多次为孩子报名学校组织的研学活动,孩子非常乐意参与,且收获颇为丰厚。
近年来,人们对于“游学一体”的研学游,热情愈发高涨。数据表明,在2022年,研学旅行的人数突破了600万人次,创造了历史最高纪录。业内预估,今年,研学游市场有希望迎来新一轮的爆发。
旺盛的需求促使供给侧创新发力,研学游市场展现出产品多样化的特征,呈现出空间多样化的特征,还体现出经营主体多样化的特征。依据中国旅游研究院发布的《中国研学旅行发展报告2022 - 2023》,社区研学、校车研学等类型成为研学旅行产品的全新尝试,体育、工业、文博等领域的主题营地也对研学旅行空间进行了拓展。
个别研学游项目引家长担忧
记者在某旅游平台搜索“研学游”,出现了诸多研学游活动,这些活动主题繁多,包括航天科考、海洋科普、AI探秘、境外游学、领袖素质培养等,其中既有景点半日游,也有景点一日游,还有长达一周及以上的研学夏令营。
然而,让家长颇为困惑的是,研学游的地点相同,时长也一样,但其价格却并不一样 。
以呼伦贝尔大草原7天6晚研学游作为例子,平台上展示的价格,多的接近1.3万元,少的只需2000多元。针对这种情况,有业内人士表明,当下,研学游领域定价不存在统一标准,有的旅行社定价较为随意。
除价格问题外,一些研学游产品的质量遭人质疑。一些家长和学生怀着能在实践中学到真知的期待,参与了研学游项目,然而过后却表示,并未达到预期 。
一位受访家长表示,孩子刚上一年级,老师要求每人交280元,然而此次研学游项目仅在景点逛了一天,既没有讲解,也没有实践。这位家长觉得,这样的项目行程粗糙,“缺学少研”,只是给旅游披上了一层研学的外衣 。
此外,旅行机构以及工作人员有没有资质,同样是家长们所担忧的重点问题 。某旅行社工作人员告知记者,一些研学旅行机构的导游仅仅是背了几套词就上岗了 。记者询问了某机构的中学生研学旅行夏令营项目,在问到授课老师资质的时候,商家称老师是做能力拓展的,并没有学校那样的资质证明 。
不仅如此,广东佛山家长孙先生向记者出示了一份研学旅行协议,协议中出现了“学生因不当行为或自身疾病引起的人身、财产损失均由其自行承担”等表述,孙先生认为,对未成年学生提出这样的要求,会让家长难以放心。
行业健康发展需明确准入门槛
有分析指出,在未来3年至5年的时间里,研学游的渗透率会快速提高,研学旅行市场的总体规模将超过千亿元。怎样能让研学游名副其实,这与行业的长远发展息息相关。
南开大学旅游与服务学院院长徐虹表示,研学游最终要落在“学”上,“学”是目标,研学游是一种学习,这种学习是走向社会的,是走向实践的,是走向大自然的。
徐虹觉得,要推动该行业健康发展,关键之处在于从顶层设计方面给予政策支持,与此同时设定管理标准以及准入门槛,以此避免出现鱼龙混杂、随意“搭车”的状况。另外,产品得符合市场规律,还要建立风险预案。
在北京市中闻律师事务所合伙人赵虎看来,行业健康发展,一方面需要有关部门出台具体的管理性规范,另一方面应设立多方参与机制,开展公开招标或竞争性磋商等活动,通过这些活动丰富研学游产品种类,增强产品价格的合理性。
谈及研学游的未来 徐虹表示 关键在于针对不同年龄段人群的研学游需求 进行个性化开发 整合特定资源 使孩子有所收获 要有开放观 市场观和共建共享的理念 研学游才能走得更远
工作时间:8:00-18:00
电子邮件
扫码二维码
获取最新动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