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向我们的小康生活】
谈起小康,勤劳的辽宁农民们脸上洋溢着幸福,他们说小康生活就是如今这般,挣钱多,愁事少,有盼头。辽宁是我国农业大省,其富饶的土地为百姓的小康生活提供了坚实的粮食基础。随着生活水平日益提高,这片土地上的人民有了科学的生产、养殖方式和现代化的销售模式,这更为他们带来了幸福生活的新希望 。
依托电商平台打造响亮名片
7月16日,44岁的丹东草莓种植大户蔡友贵,在自己的大棚里熟练地分装草莓,很快红彤彤的大草莓就摆满了一箱,他拿起早已打印好的快递单,贴在纸箱外侧,准备装车发往杭州。
都说丹东草莓品质优良,然而以往外地人鲜少有机会品尝到。这是因为草莓质地极为娇弱,稍有磕碰就容易腐坏。传统销售模式包含集中、批发、分发等流程,致使草莓抵达消费者手中时,早已错过两天的最佳食用期限。蔡友贵向记者透露,如今借助线上销售渠道,省内最快当天就能送达,省外隔天即可到货。众多顾客品尝后觉得草莓新鲜美味,便会再次下单购买,如此一来,销售额便自然而然地增长了。
近年来,丹东以东港草莓产业作为核心,构建起草莓产业链,依靠电商平台,大力发展“互联网 +”业务,直接促使当地农民实现增收 。丹东市农业农村局相关负责人称 ,电商平台和快递的发展 ,不但为乡亲们开启了致富之门 ,还让草莓等农产品成为丹东在全国的一张名片 。
数据表明,丹东东港草莓的生产面积为8800公顷,其年产量是20.24万吨,总产值有40亿元,年出口草莓制品接近4万吨,出口创汇达3500万美元,其中电商销售在销售总量里占比60%以上,沈阳和大连两座机场都设有草莓运输专机,再结合高铁线路以及冷链线路,当前东港草莓的物流已覆盖全国300多个城市 。
蔡友贵称,刚开始种草莓时没想到会有如此大的市场,如今看到草莓销量逐年变好,自己正考虑多承包两个大棚,以使生活更上一层楼。
现代农业让老乡加速奔小康
辽河下游有一片平原,这里是生产稻米的绝佳地方,凭借稻米产业的发展,这块土地孕育出了辽宁百姓小康生活的无限希望。
李晓东今年55岁,是地地道道的盘锦人,1990年时,他担任大洼县水产局生产技术股长,组建了大洼县河蟹开发增殖站,开始搞河蟹工厂化人工育苗技术研究,转年春天,蟹苗获得了高产,然而销售方面出现了问题。
这么好的河蟹却没有销路,种田人的这种痛苦让我格外着急。30多岁的李晓东想要打破这种现状,于是长年累月“泡”在水田里,他从种植到管理,从收获到销售,不断到各地向同行讨教,最终发明了“稻蟹共生”模式,把河蟹养殖在稻田里。
在这种模式之下,河蟹能够为水稻松土,能够为水稻除草,能够为水稻捉虫,能够为水稻施肥,水稻可以帮河蟹净化环境,还能为河蟹提供遮蔽场所。这不但大大提升了水稻质量,而且不施肥的蟹田大米口感独特,稻田里养出的稻田蟹也更加肥美可口。李晓东表示,独特的养殖方式让大米和河蟹都找到了更好的销路,村民的收入也因此大幅提高。
如今,盘锦的稻蟹共养模式形成了现代农业生产模式,即“产业联盟+基地+农户”,还形成了标准化、规模化、品牌化的经营模式,带动万余户农民增收致富 。截至2019年,盘锦大米联盟企业年销售大米70万吨,实现销售收入50亿元 。河蟹养殖面积170.5万亩,产量7.5万吨,产业产值115亿元 。
李晓东表示,今年盘锦市计划完成稻蟹综合种养面积80万亩,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推动养殖、生产、加工以及旅游观光的融合,推动农村一二三产业协调发展,要让大米和河蟹搭建出村民增收的致富之桥。
“直播”让村民钱包真正鼓起来
手机被当作农具,数据被当作农资,直播被当作农活,这些在过去从来没听说过、根本难以想象的情景,如今正在辽宁丹东河口村变成现实。
老铁们,我们种了一种桃子,它叫“燕红桃”,这种桃子又甜,个头又大,汁水还多,我拉近镜头让你们看看……河口村村民吉洪洲拿着手机,一边走一边流畅地介绍着。
吉洪洲告知记者,他家拥有100多亩燕红桃树,前些年因不懂营销,燕红桃只能以很低的价格卖给批发商,一年到头挣不到多少钱。近两年来,随着“抖音”“快手”等平台直播兴起,他也赶了一回“互联网潮流”。如今燕红桃每斤能卖到十多元,他每年仅售卖桃这一项就能有几十万元的收入。吉洪洲表示,自己是一名普通果农,在以前,这个数字根本不敢想象。
据了解,河口村还有200多户像吉洪洲这样的种植户,村里经常开展电商培训班,对种植户们进行手把手地培训,目的是让更多种植户享受到电商带来的收益。
河口村驻村第一书记朱良昊称,处于互联网时代浪潮中,农民手中不缺好产品,缺的是好渠道,直播平台兴起,产品供销链条悄然改变,过去滞销的农产品如今借助网络找到了新销售渠道。
朱良昊说,小康的关键在于老乡,我们是农民,在以电商为主的时代,要紧跟潮流,希望有一天能把河口的燕红桃卖到全国各个角落,让村民钱包真正鼓起来 !
(本报记者 王倩 刘勇 訾谦)
工作时间:8:00-18:00
电子邮件
扫码二维码
获取最新动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