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时讯焦点 / 正文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研学旅行与传统教育的差异及相关探讨

Time:2025年05月02日 Read:2 评论:0 作者:haiwenboyue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这一历经千百年实践检验的经验早已深入人心。在实践过程中所学到的知识,所获得的感悟,所积累的经验,往往比从书本上得来的要快。只有自己亲身去体会并且参与实践的过程,才会牢记在心。

2017年9月5日,教育部基础教育司司长吕玉刚在教育部新闻发布会上表示,教育部极为重视推动中小学生研学旅行工作,研学旅行并非普通旅游,需加强课程资源的建设与开发,其中涵盖讲解员培训,要展现出这份工作的专业化与规范化,讲解要做到深入浅出,使学生爱听、听得懂且听得进去。

研学头条是研学旅行行业的新媒体,此次我们很幸运地采访到了武汉大学研学实践教育研究中心主任易红。

您在研究这个领域最大的感受是什么?

研学旅行与传统教育有着很大的不同,我觉得多数传统老师在开展研学旅行时会感到迷茫,这是由于研学旅行既需要具备研究的能力,又需要拥有玩的能力,而且首先得会玩。

我是一位妈妈,我觉得带孩子旅行是一种成长,我孩子小时候我就带他去很多地方游玩,一方面是源于我自身的经历与教育理念,另一方面是因为我了解教育规律,我曾在海军工程大学授课8年,还在新东方担任过3年区域校长,拥有足够的知识视野,清楚如何游玩,也知道怎样教孩子学习。

但是,在研究课程设计时我发现,很多老师只知道研学旅行应注重教育设计,即“学”的问题,然而很多人不太理解“研”这个字,依旧按照课本的教学逻辑设计活动课程,只是简单换个地方上课,换个方式上课罢了。这对拓展学生视野,提升他们的思维能力、研究能力等各方面的效果都很有限。

(本图片来自百度,仅做举例之用)

您觉得寓教于乐的研学旅行

应该怎么研,如何行?

我认为研学旅行的关键在于,要带领孩子投身实践,借助外在物理环境的改变,通过角色带入,使学生能从不同身份角度,收集不同社会角色所需的各类知识背景、各种资源以及各种材料,随后逐步细化问题,直至细化到课本知识能够解决的程度 。

我们带着学生前往博物馆,能将孩子们打造成博物馆的馆长,能把孩子们塑造为博物馆的策展员,或者可把孩子们变成一个收藏家。

每一个不同角色背后,所需知识种类不同,知识的应用方式也不同。

我们传统的说法是“学以致用”,然而我们做课程设计采用的是逆向思维,即“用以致学”。要提出问题,进行角色带入,使学生在角色中思考需解决的具体问题,接着通过分解问题倒推解决办法。“用以致学”的益处是,“用”是一个轴心,目的清晰明确,“学”围绕“用”来拓展就行,靶心在哪里,学习就在哪里。

例如我们给阿拉善做的一个课程:草原的治理者。

阿拉善有沙漠、有草原、有戈壁,草原上也会遇到很多问题。

比如:垃圾怎么处理,荒漠化怎么治理,怎么去复苏草原等等。

研学旅行家长心得体会_家长对研学旅行的看法_研学旅行家长的感悟

这些问题不存在标准答案,解决问题的思路与方法可能多种多样。那么我们要设法让孩子站在当地治理者的视角去思考问题。

如果你要治理荒漠,就要考虑播种什么品种的草,还要考虑什么品种的草成本比较低,也要考虑要在什么季节播种存活率才高,也要考虑要不要打农药,也要考虑怎样防止环境污染,也要考虑怎样做才能吸引游客等等一系列问题,这些问题就会出现,在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同时肯定就会倒推出每一个环节该用到哪些知识。

什么样品种的植物适合种植在草原上,学生们是否要倒推植物的种类,探索各种植物适宜的生长环境,哪种植物最适合在干旱无水大风的环境下生存等一系列问题?

他搜集资料解决问题的过程,就是倒推发现问题的过程。做研学课程设计时,内容要有张力,每提出一个点,要能深挖出很多小点来无限扩大知识范围,最后用落地方法把这些小问题收回来。这就是我们首创的“星火式研学法”,经无数次检验,效果非常明显。

比如说,我们给学生布置一项任务,这项任务要求我们在规定时间内,使某块地的草长到两寸,并且存活率要在70%以上。

通过这个问题,将上面讲到的所有小问题、小知识点串联起来了。学生通过完成具体任务倒推办法,进而解决问题,还能够形成可输出的成果展示给他人 。

课程设计是件极有意思的事,做课程设计时必须跨学科,我觉得没有学科能孤立于其他学科存在,生活中遇到的问题绝非靠某一门学科就能解决,研学课程的设计理念是“实用性”,所以研学课程设计必定也是跨学科的。可能会涉及语文知识,可能会涉及数学知识,可能会涉及物理知识,可能会涉及科学知识,可能会涉及地理知识,可能会涉及历史知识等等诸多方面 。在研学过程中,孩子们会在同一单位时间,以交叉式的方式感受接触到各门学科知识在现实中的真实应用 。

当前的市场现状是,研学行业多数从业者更关注C端市场,追求一年接待学生数量达多少万,很少有机构能静下心来,依据教育规律开展内容研发,所以市场上的研学课程基本都差不多,从教育角度看,这不是我希望看到的,从家长角度看,这也不是我希望看到的。

您认为研学旅行如何才能赢得

学校和家长的认可?

对学校来说,研学旅行的安全必然是放在第一位的,有的校长为了防止出现安全问题,干脆只要能不让学生出去就尽量不让学生出去。然而我觉得,任何一个孩子都不可能一直被关在教室里或者家中,他们终究是要走出去的。

保障学生安全,首先要挑选正规的组织机构带领孩子们外出,其次要让学生明白安全理念,使他们自身拥有安全意识,这还是孩子成长进程中必须具备的能力。

家长最为关心的是孩子的成绩以及升学问题,就我自身的研究方向而言,这又回归到了研学旅行的活动课程上,要是我们带孩子出去研学仅仅是进行简单的染一块布、做一块豆腐这样的活动,这或许能够陶冶孩子们的情操,让他们增长一些见识,然而这对孩子的学业并没有直接的帮助。如果我们的研学课程设计与学生的课标紧密相连,我们所设计的每一个研学课程都能和中小学的课程目标相对应,那么研学的内容实际上是其课内知识的升华,而这本身就应当是学习的一部分。

研学并非单纯地带孩子们出去玩,而是借助玩的形式,让孩子们明白课本上的知识是如此运用的。如此一来,当他们在未来碰到类似问题时,便不会心生怯意。并且,由于他们对知识的应用颇为熟悉,考试时也会更加得心应手。这对于他们理解性的学习极具帮助 。

公元四世纪时,有一位军事家叫维盖提乌斯•雷纳特斯,他曾说过这样的话,即没有人会害怕去做他特别了解的事。

您觉得研学旅行在孩子成长的过程中

发挥着什么样的作用?

在美国 ,每个家庭都会有一位家庭医生 ,这位医生不属于外科 ,也不属于内科 ,而是一名全科医生 。

家长对研学旅行的看法_研学旅行家长心得体会_研学旅行家长的感悟

在国内,我们生病不舒服时,要先了解自己该挂什么专科的号,然而在美国,这由家庭医生判断,家庭医生会依据病情先预诊断你哪方面出问题,接着由他给出就医建议。看似毫无关联的例子,实则关系很大。

在中国,学生填报高考志愿时常常仅凭一时冲动就做决定,他们不清楚各个专业的具体含义,不了解社会上各种职业对应的工作状态是怎样的,也不知道自己擅长什么,对什么感兴趣,终生的追求是什么,这些一概不知 。

爸爸表示金融工程不错,称以后去银行工作,收入会很稳定;妈妈则说师范专业挺好,说以后去学校当老师,假期会比较多。于是在高考分数公布后的某一个晚上,在饭桌上与家长商量了一番,就随意填报了金融专业、填报了计算机专业、填报了师范专业……

但是,又有多少家长能做到把选择专业这件事,以及未来职业规划,跟孩子的天赋紧密相连呢?又有多少家长能做到把选择专业以及未来职业规划,跟孩子的特长紧密相连呢?又有多少家长能做到把选择专业以及未来职业规划,跟孩子的兴趣爱好紧密相连呢?

研学旅行最大的作用如同一个全科医生,它能为孩子打开看世界的顶灯,照亮世界的每个角落,让孩子多看、多学、多走、多想、多体验,在这个过程中孩子们会接触到知识在现实中的各方面应用,会逐渐发现自己的兴趣、天赋、特长,然后打开自己的探照灯,有目标、有针对性地提升在那个方面的能力,而家长是最有能力、最有条件因材施教的人。

我觉得研学旅行的目标是,让孩子们在年纪尚小的时候,就找到自己的兴趣爱好,之后家长为孩子提供充分施展的空间,使他们朝着自己真正感兴趣的方向努力 。

著名心理学家皮亚杰持有这样的观点,一切有成效的工作,都必须以某种兴趣作为先决条件 。

有些东西他明显不感兴趣,也不擅长,我们何必强求他呢,用80%的精力去提升20%的能力,这显然不值得。

您认为研学旅行

对孩子思维模式养成有什么作用?

我觉得高效的研学实践教育在于思维模型的养成,这一概念是国内首次提出。面对同样一个现象,记者的思维模型和老师的思维模型存在差异。比如对于研学旅行的看法:

记者的思维是,首先要进行选题构思,接着要与采访对象进行深度沟通,最后要将素材转化成贴合社会热点的文字。

老师思考的是,如何把知识点讲解得更易于被理解,如何将复杂问题简化,使其便于学生消化吸收。

每一个岗位的思维模型不同,每一种职业的思维模型也不同,这就是我们让孩子们走到沙漠荒野的原因,这就是我们让孩子们走到田间地头的原因,这就是我们让孩子们走到各行各业生产一线的原因。不同角色应考虑哪些问题,这些问题背后其实关联着各种不同知识点。

你提出的每一个问题背后都需要有知识储备,学生通过代入不同思维模型不断扩大自身认知边界,你脑子里存在的思维模型越多,思考问题就会越多元、越深入,思维能力就越强,未来孩子做决策、做规划时也会更客观、全面、科学。

后记:易红老师说过,孩子们的时间非常宝贵,研学旅行必须内容先行,只有加入知识内容的旅行才是真正意义上的研学旅行,要是组织研学却只游不学,那就是在浪费孩子们的时间,还不如让他们自由自在地去玩耍。

研学头条是研学旅行专业的新媒体,我们开展对“研学人”系列的专门访谈,让不同从业者发表不同观点,提出不同建议,这么做的目的是让大家进一步把握中国研学旅行的正确方向,共同开创具有中国特色的研学旅行事业,办好让人民满意的教育。

标签:
关于我们
海文博阅网,打造全方位的文化信息阅读平台,涵盖社会动态、历史人文、生活百科等广泛内容。我们为读者提供高质量的资讯和深度文章,让阅读成为获取知识、拓宽视野的桥梁。在这里,您可以随时随地畅游知识的海洋,感受阅读的魅力。
发文扫码联系站长微信
Copyright ©2021-2025 Comsenz Inc.Powered by©haiwenboyue 文章发布联系站长:dat8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