供应链金融在产业链的应用,农业几乎是呼声最高的领域之一!
今年全国“两会”期间,“三农”仍是热议话题之一,今年农业供应链金融受到更多关注。
中国农业发展银行原董事长解学智在全国“两会”期间提出,供应链金融是促进乡村产业振兴的有效解决办法。全国人大代表朱晶提议,供应链金融在农业“走出去”方面也应大有作为。成都人大代表岑萃从风险防控角度提议,把农业保险机构纳入农业供应链金融,对农业供应链全链条进行有效支撑及整体风险管控。
中国社科院数据表明,我国“三农”金融存在3.05万亿元的缺口。供应链金融为何没能获得大发展呢?原因在于,农村金融依旧是整个金融体系里最为薄弱的部分。依据第三次全国农业普查数据,我国小农户数量是2.03亿,在全国农业经营户总数里占比98.1%,户均耕地10亩以下的农户在农户总数里约占85.2% 。农业经营主体具有弱小的特点,呈现出分散的状态,抗风险能力较弱,并且普遍存在融资难的问题。
随着农业一二三产业融合以及产业链得以形成,农业农村金融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 。银保监数据显示 ,截至2021年12月末 ,涉农贷款余额为43.21万亿元 ,较年初增长了11.83% 。但是如何做好农业供应链金融呢 ?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物流与供应链金融分会公众号小编进行了如下梳理 :
中央定调!
供应链金融支持农业明确方向
近年来,为推动金融扶持乡村振兴以及“三农”产业发展,国家层面出台了多个政策指明方向,其中,供应链金融被当作重要保障之一,用来解决农业产业链的金融需求,也用来解决农户主的金融需求。
供应链金融为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以及农户提供服务。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进程加速推进,农村农户的就业与经营状态持续发生变化。除了传统农户之外,现代农业涌现出各类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比如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等 。
2021年4月,银保监会发布《关于2021年银行业保险业高质量服务乡村振兴的通知》,该通知提出在服务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和农户方面大力发展农业供应链金融,一方面重点支持县域优势特色产业,以此带动农民分享产业增值收益,另一方面鼓励通过供应链金融等方式为返乡入乡创业企业提供金融服务。
银保监会确定基调,供应链金融成为了服务农户的重要金融保障,供应链金融也成为了服务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重要金融保障。
供应链金融为农业生产、流通环节提供服务。长期以来,农业产业链链条长且复杂。种植、采购、加工、仓储、物流等多个环节相互渗透交叉。该产业链涉及上游农户、加工厂、仓储物流服务商、零售商等主体。这些主体单体规模小,集约化程度低。其资金需求呈现出分散、小额、短期的特点。而供应链金融的优势正体现在这里。
近日,中国人民银行《关于做好2022年金融支持全面推进乡村振兴重点工作的意见》中,强调了供应链金融对农业产业链的服务作用。供应链金融在重要农产品加工环节的设施建设上,提供金融支持。供应链金融在重要农产品仓储物流环节的设施建设上,提供金融支持。供应链金融在农业核心技术攻关方面,要求开展知识产权质押业务。供应链金融在农业核心技术攻关方面,要求开展存货和订单质押业务。供应链金融在农业核心技术攻关方面,要求开展应收账款质押等一系列业务。
央行做出了相关定调,供应链金融存在独有的优势,它在服务农业产业链方面有优势,在技术发展方面也有优势,并且其发展潜力巨大 。
数字化供应链金融嵌入农业各个环节,它能提升农业产业现代化水平,数字化是其中重要的驱动力量,在这方面,数字化供应链金融积极发挥作用。去年4月,央行等7部门联合启动金融科技赋能乡村振兴示范工程,该工程鼓励加大供应链金融服务供给力度,把物联网、区块链等新技术嵌入种子与农产品生产环节,嵌入交易环节,嵌入加工环节,嵌入物流环节,嵌入仓储环节,以此达到赋能农业供应链资金流、商流、物流深度融合的目的。
此前,在银保监会推动小微企业金融服务发展的另一项公告里,也着重指出要充分运用金融科技,在农业等重点领域构建供应链产业链金融平台,以此让线上融资既快速又便利。
国家多个部门确定了发展方向,数字化供应链金融能够推动农业产业实现现代化发展,还能推动其产业化发展。
地方发酵!
农业供应链金融“遍地开花”
中央各部门针对农业领域的供应链金融做出总体决策后,各地方迅速开始做出部署。河南、山东、吉林、黑龙江等农业大省,在农业供应链金融方面积极实践。其他各地方的政策作为产业、金融等方面整体区域规划的重要一环,也陆续出台,并进行规划布局。
1、农业大省的供应链金融实践
以农业大省黑龙江、山东为例,在2018年,黑龙江出台了积极推进供应链创新与应用的意见,其中鼓励商业银行大力发展农业供应链金融,把金融服务扩展到生产、加工、储存、运输、销售等各个环节,还探索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农村电商、畜牧业等所需的金融产品。随后山东省发布了公告,鼓励金融机构与从事农业生产性服务的企业展开合作,创新并发展农业供应链金融服务,供应链金融在这些农业大省陆续得到了探索。
以河南、吉林等农业大省为例,对未来农业供应链金融的发展做了前瞻布局。在国民经济发展的十四五规划中,河南省提出,鼓励农业产业化等龙头企业整合供应链资源,积极发展应收账款融资,积极发展存货融资,积极发展预付款融资,积极发展保险等供应链金融服务,积极发展保理等供应链金融服务。吉林省在金融发展“十四五”规划里,着重指出要加大对“三农”金融服务的倾斜程度,鼓励发展农业供应链金融,把小农户归入现代农业生产体系,强化利益联结机制,提升小农户融资的可得性 。
2、其他区域的探索示范。
供应链金融是近年来颇为热门的金融创新模式,它已成为诸多示范城市农业实践的焦点。浙江近期发布的《关于金融支持浙江高质量发展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的意见》提出,要探索发展农业供应链金融等方式,借助核心企业提升小农户和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融资可得性。《关于深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放宽市场准入若干特别措施的意见》提出,要依托农产品供应链产业链核心企业,开展存货质押融资、仓单质押融资、订单质押融资等供应链金融业务,以此降低下游经销商融资成本。
示范区把农业供应链金融的发展包含在内,这必然会推动供应链金融在农业领域进行探索创新。
多方实践
金融机构到链主企业及科技企业
在国家及地方政策的推动作用下,有这样一些企业,它们以金融机构、核心企业、第三方科技平台为代表,纷纷展开实践,在农业供应链金融领域进行多元探索 。
以农业银行为代表的金融机构,针对农业生产资料供应场景,推出了农业供应链金融服务模式。针对农产品销售场景,也推出了相应服务模式。针对畜禽养殖场景,同样推出了相关服务模式。针对农产品集中交易场景,还推出了对应的服务模式。针对乡村建设场景,亦推出了此种服务模式。针对农民工工资代发场景,也推出了相应服务模式。截至201年底,农业银行围绕407家涉农核心企业,向农业产业链上下游的4805家企业提供融资,融资笔数众多,融资金额达308亿元 。
中国银行设立乡村振兴金融部,推出“惠如愿新农通”“惠如愿农田贷”等金融产品,2021年涉农贷款余额达到1.74万亿元 。工商银行成立专门服务乡村振兴的机构,推出工银“兴农通”品牌,2021年末,工商银行涉农贷款余额2.66万亿元 。
农业企业大北农依托平台打造了融资宝,农业产业的龙头企业新希望集团打造了新希望金服等,这些企业是链主企业,它们凭借链接农业产业上下游的优势,采集农产业流通过程中的商流、物流、资金流和数据流,以此替代传统的信用担保和质押,为农业供应链中制造、采购、运输、库存、销售等各个环节提供融资服务。
科技企业,比如京东、淘宝、拼多多等,以电商平台、第三方技术服务的形式,打通并嵌入农业上下游多个环节,在运行过程中沉淀农业相关数据,以此将金融机构和企业进行有效连接,为农业产业链各个环节的企业解决融资需求。
工作时间:8:00-18:00
电子邮件
扫码二维码
获取最新动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