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骑自行车的范文(精选4篇)
篇1:学骑自行车的范文
每个人都拥有一段童年时光,每个人的童年皆是天真烂漫的。然而在童年阶段,你可曾觉得自己有时已然长大?我亦是如此。那么就让我引领你们去瞧瞧我的童年吧。
我六岁时,看到别人家小孩学自行车,跑得欢快,心里痒痒,便也想学。于是爸爸带我去买了一辆。我看到崭新的自行车在阳光下闪闪发光,十分高兴,迫不及待想上去骑,却被他阻止了。他告诉我,骑车需要一定技巧,刚买到不能骑两个轮子,得骑四个轮子。于是,他在我后面一个轮子的左边装了一个小车轮,在这个轮子的右边也装了一个小车轮。我刚开始骑车的时候兴致勃勃,可是骑了一阵子后,我发觉似乎只有我骑着四个轮子,而别人骑的都是两个轮子。于是我叫他把后边那两个多余的轮子拆掉。去掉之后我才发现,虽已去掉,可怎么骑呢?我想骑车,首先得保持平衡,不平衡就没法骑,可怎么个骑法我还不清楚。于是,我去请教爸爸。他带我来到翠明湖,湖中有一段很大的操场,能在那儿练习。刚开始他扶着我慢慢骑,后来我渐渐骑快了,感觉没什么不同。停了一会儿,我再次骑上车,随后慢慢加快速度,爸爸也跟着跑起来。跑了很久后,我停下车,这时才发现爸爸早已松开手。发现此事后,我急忙跑回去,站在爸爸旁边,使劲埋怨他,怪他刚才不该松开手,因为那时我不知道他松开了手,万一我摔了可怎么办。但是埋怨过后 ,我发现自己能单独骑了 ,便想再展示一遍 。没想到意外出现了 。正当我骑得欢快时 ,没看见前面有一块石头 ,于是撞了上去 。因重心不稳 ,一下子摔在了地上 。当时手擦破了 ,血差点流出来 。疼得我直冒冷汗 。我大声叫了爸爸几声 ,他听到后连忙赶过来看 。要是在以前,我肯定会疼得哇哇大哭,然而这次却冷静了下来。我回家后,爸爸为我包扎伤口,就在这时,我突然感觉到自己长大了,比以前冷静了不少,并且还学会了骑自行车。
每个人都会迎来自己长大的时刻,在我们每个人长大的时候,拥有更多的是冷静,是包容,是体贴。当我们掌握了这三样品质的时候,我们才算是真正长大了。
篇2:学骑自行车的范文
我们把自行车推出家门,来到一片空地上。爸爸让我骑上车,先坐稳,随后他在车后扶着,指挥我骑车。妈妈在一旁看着我练习。这时爸爸说道,让我眼睛看向前方,身体坐直,双手扶正车把,脚用力蹬。还说别担心摔倒,他会在后面保护我。我依照爸爸的话开始吃力地蹬车,可就是坐不稳,身子扭来扭去。我极其惧怕摔倒 。忽然 ,爸爸高声说道 :“身子坐直 ,眼睛看前面 !”这可着实把我吓了一大跳 ,险些从车上摔落 ,好在有他在后面护着我 。他又讲道 :“怕什么呀 ,我不是在你后面嘛 ?”没骑几圈 ,我便已满头大汗 。站在一旁的妈妈说 :“太热了 ,先休息一下吧 。”于是 ,我们喝了些水 ,稍作歇息了一会儿 。
又开始练车了,这次我确信爸爸能保护好我,原因是我确实没有摔倒,于是我放开胆子练习,开始转圈,然而这圈一转,却感觉停不下来了,我好害怕,就大声向爸爸求救:“爸爸我怕!爸爸我怕!”爸爸叫我用手控制好车把,可车子好像不听我使唤,这时爸爸控制住了车子,车终于停了下来,我也松了一口气。妈妈见我这般吃力,心疼地说道,今天就练到这儿,明天再练吧。然而倔强的我仍想继续练。我见爸爸已累得气喘吁吁,便让他去休息,自己来练。此时,爸爸又教了我一招,学骑自行车要先学会控制车子的平衡。先坐在自行车后座上,身体尽量坐正,眼睛要看向前方,慢慢地在地上走,接着试着双脚离地 。
我依照爸爸的办法开始操作,刚开始时,怎么都把控不好,感觉车子老是要倒下。经过不断坚持练习,最终掌握了一些骑自行车的窍门。
篇3:自行车的学问
清初词人纳兰性德(1655—1685)比黄履庄大一岁,在他的笔记小说《渌水亭杂识》中有一段记载,其中提到武侯木牛流马,古人有说是小车的,西人有自行车,其前轮极小,后轮极大,呈以高临下之势,故而在平地上能够自行,有人猜测这或许就是木牛流马,然而在高低不平之处行驶,却极为耗费人力。由此可见,在清初时,西方传教士就已将当时西方的自行车传入中国。这里所说的因前轮小后轮大能够“以高临下”所以平地能够自行的说法,从力学角度而言是毫无道理的,这是在当时力学学科尚未成熟、力学知识也未普及的情况下的一种愚昧猜想,是能够理解的。至于在高低不平的道路上行驶大费人力,同样是可以理解的。纳兰性德所提及的自行车,大概形如图片2或图片3,不过用链条传动的自行车,大约要到19世纪末才普遍使用。
图 2 前轮小而后轮大的自行车
图 3 最早有链条传动的自行车
现今,骑自行车对一般人而言是很容易做到的事。早期研究大多聚焦于如何加速。事实表明,它是最省力且最优秀的非机动交通工具。然而,要讲清行进中的自行车为何不倒,也就是自行车的控制问题,并非易事。这便是所谓的“自行车稳定性”问题,即由两个轮子支撑的自行车,行进时为何非常稳当不会倾覆?一百多年来,这项研究吸引了众多著名力学家、物理学家乃至数学家参与,累计发表的知名论文,涵盖英、德、法、俄、意大利等各种语言,超过百篇,其中还有博士、硕士和学士的毕业论文,特别是1897年法国科学院还为此设立过一次悬赏(prix )。令人惊讶的是,至今这个问题很难说已彻底解决,人们仍在持续研究。
1869年,英国杰出的力学家、工程师和热力学家兰金(John,1820—1872)发表了一篇文章,文章题为《自行车运动的动力学原理》(On the of the of ),这是最早讨论自行车平衡和驾驶的文章,不过那篇文章只是半定性的讨论,对后人影响不大。其后,茹斯(G. G. R. )在1899年、惠普耳( )在1899年都相继发表论文。卡法罗(E.)在1899—1901年提交了300页的论文,并为此获得法国科学院的悬赏。其后,德国著名的物理学家索墨菲( )在1910年、德国著名数学家克莱因( )在1910年、著名力学家铁木辛科和杨( and )[2]、力学家邓哈托(J. P. Den )在1948年,都在他们的著作或论文中论及自行车的稳定性问题。在他们之后有更多人讨论,其中有若干篇学位论文。
在1869年到1970年这一百年间,发表了许多论文。这些论文对自行车行驶的稳定性提出了各种模型,还列出了不同类型的微分方程组。不过,其中有一种影响比较大的说法,即自行车前轮的陀螺效应。以至于在许多通俗读物中,都以这种观点来解释自行车的稳定性。
对于陀螺效应自行车稳定性进行解释,我们要简要说明。拿一枚硬币,让它在平面上滚动。起始时刻让它略微倾斜,比如如图4倾向左侧,就会发现它会向倾斜的这方拐弯。当倾斜角变得愈大时,拐弯的曲率也愈大。最后到倾倒为止。
现在我们从力学角度对这个现象展开分析。倾斜的硬币受到一个力偶作用,该力偶由作用在中心的重力和地面支撑力形成。正是在这个力偶的作用下,硬币滚动时才发生拐弯。现在我们将上述滚硬币的情况转化为图5。令图中的圆盘当作硬币,它以角速度ω绕X轴旋转。圆盘的法线是OH,圆盘所受的力矩是由力F与支撑处方向相反的力构成,其力矩大小用M表示。现在用握起的右手四指方向表示力矩作用的旋转方向。那么伸直的拇指方向就是圆盘法线H旋转的方向。也就是说圆盘绕Y轴以角速度ω旋转,这就是圆盘拐弯所需的角速度。也就是说,旋转圆盘若不受外力矩,会按惯性沿不变方向转动下去,若受一个外力矩作用,其转动方向会改变,转动方向按上述右手法则确定,且转动的角速度ω大小与力矩M大小成比例。这就是所谓的陀螺效应。
熟悉了以上结果后,我们来探讨陀螺效应怎样让自行车行驶得稳定。假设自行车在行进时想要向左侧倾倒,也就是前轮向左倾斜,此时骑车人操控把手让前轮向左转,这等同于给前轮施加了一个向左旋转的力矩,在这个力矩的作用下,依据右手定则,前轮会从倾斜状态朝着直立方向运动。同样的,如果自行车想要向右倾倒,即前轮向右倾斜,这时骑车人借助把手使前轮向右转,这相当于给前轮一个向右旋转的力矩,在这个力矩作用下,按照右手定则,前轮会由倾斜变为直立方向运动。如此一来,自行车就能自然且稳定地向前行驶了。
从力学原理来讲,以上自行车陀螺效应的解释是行得通的。从骑车人的实际经验来看,该解释同样行得通。所以近百年中,这种观点较为流行。许多科普书籍大半也是介绍这种观点的。不过对于这种看法,有人提出了异议。著名物理学家索墨菲表示,由车轮的构造可知,陀螺效应很小。若要加强陀螺效应,就应当尽可能用重的车轮边缘和轮胎取代轻的。即便如此,这样弱的陀螺效应对于系统的稳定性才会有少许贡献 。
1948年铁木辛科和杨在他们所著的《高等动力学》一书中,除了陀螺效应的解释外,还提出了另外一种解释,当自行车往一侧倾斜时,骑车人会用把手将前轮转向同一侧,因为前轮转了一个角度,自行车的行进就沿着绕倾斜侧的圆周,此时,离心力向圆周外,会把自行车扶正,由这个解释可得出结论,自行车速度越快,产生的离心力越大,所以自行车行进速度越快越容易控制,不过,这种解释与人们的经验有差别,当人们在平地上把一辆自行车推行到一定速度并撒手,自行车会无控制地稳定前行一段,这时,即使中途扰动它一下,它也能恢复稳定,这说明,自行车本身在没有驾驶的条件下有能够稳定前行的机制。
1970年,在《今日物理》杂志上,英国人E.H.大卫·骏斯发表了一篇文章,文章报道了作者自制了一辆没有前轮陀螺效应的自行车,这辆自行车照样能够稳定地行驶,文章用事实证实了陀螺效应对于自行车行驶的稳定性不是主要的,这篇文章对后来的研究影响很大 。
骏斯采用的办法是,在普通自行车的前轮边上,额外增加一个平行的轮子。这个轮子通过传动,使其旋转方向与前轮相反,且旋转速度相同。如此一来,从整体上看,便抵消了前轮的陀螺效应。即便如此,这辆自行车依旧能够行驶得很顺畅,不存在任何困难。
陀螺效应并非自行车稳定前行的主要因素,即便没有驾驶,在一定速度下自行车前行依然稳定,所以需要探寻新的让自行车保持稳定的因素。
骏斯最后的结论基于我们日常的经验,当我们把自行车直立时,自行车前轮向前且没有偏转角,如果让自行车倾斜一个角度,相应地,自行车前轮也会随之偏转一个角度,这表明前轮的中心高度是自行车倾斜角与前轮偏转角的函数,在自行车倾斜时,前轮会偏转,以使前轮的重心即前轮的轮心处于最低位置,之所以能如此,和自行车构造中设计有一个“前轮尾迹”的长度有关,见图7,骏斯用计算机计算了前叉点即过前轮中心水平线与前叉直线部分的延长线的交点与自行车倾斜角和前轮偏转角的关系,他将其称为“驾驶几何”,有了这个结果就能解释自行车行驶的稳定性问题了。
原来,当行驶的自行车出现倾斜角时,自行车的前轮会自动向倾斜的一侧产生一个偏转角,这是因为有“前轮尾迹”的缘故。由于存在这个偏转角,自行车靠转弯的离心力便会扶正。所以,即使没有人驾驶,在一定速度之下,直行的自行车运动也是稳定的。
骏斯还对前轮尾迹为负的情形做了研究,这种情形可见于图8,在这种情形下,自行车驾驶起来颇具难度,因为自行车倾斜时,其自然状态是前轮朝着稳定行进所需的反方向偏转,由此他得出结论,自行车的稳定性主要由“前轮尾迹”的长度决定,陀螺效应仅起次要作用,所以设计自行车时,“前轮尾迹”的尺寸是衡量自行车控制性能的重要数据。
到2011年,5位学者在《科学》杂志上发表了一篇文章,他们论证在既没有陀螺效应也没有前轮尾迹的条件下自行车照样能稳定行驶,还通过一个自行车模拟品做实验,增加一个与前轮反转的辅助轮子来消除前轮的陀螺效应,前轮尾迹是个很小的负值,这样无人操纵的“自行车”也能稳定行驶,之后他们对这个模型进行理论探讨,列出方程组并讨论其稳定行驶范围,研究表明自行车虽构造简单,但在一定质量分布情形下是能自动控制行驶稳定的交通工具,原因既不是陀螺效应也不是前轮尾迹,实在妙不可言。
人们探讨自行车稳定性问题,至今已有一个半世纪。乍看之下,这样的探讨好像没什么实用价值。毕竟人已能自由驾驶自行车,自行车制造也没提出更多要求。如此探求,似乎有点像书呆子。然而,对于真理探求者而言,正如南朝陶弘景所说:“一事不知,以为深耻”。对未知之事刨根问底的精神,正是科学精神所在。另一方面,自行车稳定性问题,从一开始就是人机系统控制稳定性的难题。在人类实现机械化过程中,人与机器、人与汽车、人与火车、人与飞机等,都存在控制稳定性问题,而在所有这些问题中,人与自行车的控制问题或许更具挑战性。因为它看似简单实则复杂。正因如此,在百多年研究道路上,不断有新观点出现。至今,也难说已到尽头。或许在继续探索中,它会在实际应用中绽放新光彩。
备注在维基百科词条后,附有许多有价值的文献,这些文献是关于自行车研究的,并且可以自由下载。
摘要:对自行车文献研究的过程进行了概略介绍,还介绍了各种研究的结果。
篇4:学骑自行车
那天下午,爸爸妈妈领着我前往自行车店。于是,一辆粉红色的自行车成为了我的座驾。那自行车看起来喜气洋洋,要是知晓随后会发生的事,我想它就不会那般高兴了吧!
唐岛湾是我与自行车的伤心所在,不信你瞧,有个人骑在自行车上,摇摇晃晃,正歪歪斜斜地朝你冲过来呢!快躲开!只听“扑腾”一声,哎哟,这人又摔了个屁股墩!爸爸妈妈见状,不禁哈哈大笑起来。
爸爸走到我身边,伸手帮我扶起自行车。唉,奇怪,在爸爸操控下,自行车竟如此听使唤?我开始认真观察,爸爸手扶着车把,左脚撑在地面,右脚踏上脚踏,左脚蹬一下,右脚踩一下,自行车便轻快地跑起来。这时,爸爸边演示边讲:“要是自行车方向偏了,把手得转向倾斜方向,脚下同时用力,才不会摔倒。”
哦,我懂了,刚才车子倾斜,我一直不清楚该干什么。随后,我依照爸爸讲的办法去骑,历经几次转危为安,最终学会了骑车。
这次骑车的经历,让我掌握了新的技能,还使我赢得了一张“驾照”,我想,面对挫折的时候,不能放弃努力,而要调整方向,继续努力!
工作时间:8:00-18:00
电子邮件
扫码二维码
获取最新动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