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界获取时尚杂志制作流程的信息,几乎都源自那部名为《The 》的时尚纪录片。时尚知识变得越发容易获取,大家都知道了硬广是什么,软文是做什么的,时装大片不只是艺术创作,还得推销商品,拍摄明星封面更是极具挑战性……每到九月刊发行时,关于九月刊的探讨和分析就会铺天盖地地再次出现。
时尚纪录片《The 》海报
要是时间倒回4年,那时中国奢侈品市场一片繁荣。各大女刊在九月刊上全力以赴。为拍摄一组时装片环绕地球飞行一周。封面上常能见到“千页巨制”这般隆重的字眼。从拍摄规模、到杂志厚度,甚至随刊赠品都要相互较量。那个时候最赚钱的项目是制作品牌别册。经济形势好时,四本别册随刊发行的情况并不少见。确实,那时在成本上投入越多,就意味着当期杂志收入越多。同时,一本九月刊杂志的厚度是其财富的象征。
回到当下这个敏感时期,杂志停刊消息不断传来。每家公司都在缩减预算,压低制作成本,目的是防止利润率下跌。全球经济走势不明朗,削弱了各大品牌的广告投放预算。在线、社交媒体以及以粉丝经济推动的KOL市场带来冲击,传统纸媒的营收受到严峻挑战。单纯依靠硬广挣钱的日子早已一去不复返。如今 让品牌下单买硬广 背后常常要附带赠品 包括封面 软文 还有相关微博微信推送
正因为这样,时尚杂志不只是一本纸质刊物。它更像金字塔顶端。下面有不同平台和产品支撑。不管是没落的垂直网站。还是专属App。或是微信公众号、官方微博。甚至直播软件。这些都只是传播内容的平台如今时尚杂志的定位类似营销、咨询公司。会为品牌量身定制特殊项目。动用杂志所有资源进行包装。借助线上线下活动推广宣传。以此谋取利润。去适应新的商业环境把杂志当作金字招牌开展整合营销,这似乎是当下时尚杂志能存活的关键。而“内容为王”是基础。就像高级定制,要是拿不出惊人工艺来呈现一件华服,那谁会相信你是有实力的时装屋呢?即便全球皆知仅靠高级定制无法支撑一家时装屋的整体营收。但它能使产品线得到延伸。如此一来。“高级成衣”和“包袋鞋履”才可以卖出去
这次 我们挑选了五家国内女性时尚杂志的九月刊 借助数据分析 并开展相关采访 以此解析2016年九月刊的现状
《 服饰与美容》
9月刊构成:主刊+别册
《服饰与美容》9月刊
封面人物: 、Ruth Bell
封面服饰:Cholé、 ,
封面点评:这是新晋超模与Ruth Bell首次登上中国版封面。《服饰与美容》创刊至今一直秉承为顶级模特提供优质平台。即便其封面近几年受明星效应影响,不得不做出一些必要妥协。有趣的是,在全球22个版本中,美国版和英国版如今几乎都以明星作为封面人物。
别册:
总页码:16p
内容:Céline 软文
封面人物:贺聪、 Chen
《’s 时尚芭莎》
九月刊构成:上半月刊+下半月刊
《's 时尚芭莎》9月刊 上半月刊 封面一
《's 时尚芭莎》9月刊 上半月刊 封面二
封面一:
封面人物:李冰冰
封面服饰:Dior 、
封面点评:一年登上一次《时尚芭莎》封面是多数中国顶级女明星的固定配置。已记不清李冰冰是第几次亮相该封面。李冰冰是Dior近期来往较频繁的女明星之一。7月她前往巴黎参加秋冬高级定制发布会。此次封面拍摄由陈漫掌镜。拍摄效果中规中矩
改成半月刊后《时尚芭莎》一年有24个封面。还有某些月份的双刊内容。又或是多版本封面策略。以明星为卖点的《时尚芭莎》几乎成了明星宣传新作品或生孩子复出的首选。当然这种营销模式成就了《时尚芭莎》在中国娱乐行业的地位。且不论用这种方式做杂志利弊如何。至少这是门绝对挣钱的买卖。王健林讲过,未来中国最具前景的三大行业当中,娱乐行业是其一。和娱乐圈关系紧密,向来挣钱比较容易。比如一年一度的芭莎明星慈善夜,苏芒的野心已不止于办一场中国版的MET GALA
封面二:
封面人物: Poly
封面服饰: 、
该封面取自《‘s 》全球时装总监 策划的时装片。
《's 时尚芭莎》9月刊 下半月刊
封面人物:
封面服饰:、
封面点评:剩下的只有甜美。
《ELLE世界时装之苑》
九月刊构成:上半月刊+下半月刊
《ELLE世界时装之苑》9月刊 上半月刊 正面
《ELLE世界时装之苑》9月刊 上半月刊 反面
封面人物:
封面服饰:
正面 Dior、
背面 Chen、Etro、
封面点评:品牌代言人出席了日本资生堂集团旗下顶级护肤品品牌Clé de Peau(肌肤之钥)在上海举办的活动。品牌代言人到了上海一趟。ELLE趁此机会邀请这位好莱坞当红女演员为杂志拍摄今年九月刊封面。这是其首次登上中国时尚杂志封面。通常情形下,基于成本控制考虑,国内时尚杂志会借助海外艺人来中国的契机,经由品牌邀请方搭桥,进而完成拍摄工作。
在时尚领域 与肌肤之钥保持长期合作代言关系 还出任2016秋冬系列代言人 但在好莱坞 其地位一直有些尴尬 除在《妈妈咪呀》和《悲惨生活》这类群戏作品中有精彩演出外 从个人作品看 仍是花瓶型女演员
别册1:
总页码:12p
内容:施华洛世奇软文
封面人物:江疏影
别册2:
总页码:16p
内容:玫瑰印记软文
封面人物:王祖蓝&李亚男夫妇
《ELLE世界时装之苑》9月刊 下半月刊
封面人物:
封面服饰:
封面点评:“暮光女”作为品牌代言人出席在北京举办的“巴黎 - 罗马”2016早秋高级手工坊系列发布会。她还顺带完成了这组封面的拍摄。这是她第二次来到中国。上一次来中国是在其出演《暮光之城》的前一年也许是由于《暮光之城》取得的成就极为突出,再加上这位女演员此后一直投身于小众文艺片的拍摄,使得外界对她的印象一直停留在其早期作品上。今年,有三部作品将会公映,其中包括《咖啡公社》,还有《私人采购员》,另外还有李安的《比利·林恩的中场战事》。西方电影媒体预估,这位年仅26岁的年轻女演员会在今年的颁奖季有所收获。
别册:
总页码:16页
内容:周生生软文
封面人物:
A面 张智霖&袁咏仪夫妇
B面 徐佳莹
《时尚》9月刊 封面A & B
《时尚》9月刊 封面C & D
《时尚》
封面人物:T.O.P崔胜铉
封面服饰:
A封面 Tom Ford
B封面 、, by
C封面
D封面 Zhou
封面点评:是在东方神起之后,真正在亚洲走红的韩国流行乐男子团体。五个男孩里,T.O.P在人气方面或许比不上G-,但他是唯一在影视歌三个领域都有过成就的团员。借助这个封面,制作了一个所谓的韩娱特辑专题报道然而这个报道更像是为《月之恋人・步步惊心丽》主演们打造的明星拍摄栏目。它并非如预期那样是对韩国娱乐产业的采编分析报道。
时尚集团有四大旗舰刊物,分别是《时尚芭莎’s 》《时尚》《FHM男人装》《时尚先生》。若干年前,两本女刊在目标读者定位上高度重合。两本女刊在客户群体定位上也高度重合。那时有资格登上顶级女刊封面的女明星数量很少。这使得两刊在争夺资源时出现了不必要的内部竞争。那时广告销售量在时尚集团始终处于首位,特别是采用一刊两书发行方式后,广告营收更可观。2014年苏芒正式担任集团执行总裁,这位创建芭莎帝国的女企业家一方面要稳固时尚芭莎在集团内的地位,同时采取一系列举措有效区分这两本旗舰女刊在国外,《》的读者年龄整体较为年轻,内容会更显轻松活泼。而且两性内容是塑造这本女性刊物形象的特色之一。鉴于中国市场的特殊性,这是时尚集团最早经版权合作方式进入中国大陆的女性时尚杂志。它的出现迅速填补了中国高端时尚杂志的空白当时杂志市场不存在杂志需细分化的意识。随着市场日益饱和,它和时尚芭莎的定位越来越模糊。为更有效获取利润,改版内容很有必要。调整定位也是必须的。新媒体向来是时尚集团的短板。苏芒上台后努力推动新媒体项目发展。该项目成为集团内第一本朝着全媒体转型的杂志。作为首个尝试者。推出了自己的垂直网站。还配合杂志定位。推出名为“”的App。主要吸引年轻女性消费者。
别册:
总页码:16p
编辑内容:15p
集团杂志及产品宣传:1p
《 嘉人》9月刊 封面一
《 嘉人》9月刊 封面二
《 嘉人》
封面人物:巩俐
封面服装:
A封面 、
B封面
封面点评:巩俐第三次登上《嘉人》封面。江湖皆知“巩皇”一年仅拍一本杂志封面。御用摄影师仍是冯海,御用造型师依旧是Mix Wei。当下,时尚杂志封面满是大小明星,巩俐却是为数不多能吸引时尚行业内外人群主动关注的顶级女明星去年这个时候,巩俐还是《嘉人》九月刊的封面人物。当时,该杂志打出“女王降临 以一敌十”的宣传语。这一宣传语是公然的挑衅行为。它针对的是《服饰与美容》10周年纪念刊。那本纪念刊有10位华语圈顶级女艺人和女模特站台。
当下纸质杂志发展不景气。一个顶级女明星的封面,能在互联网领域争取一定关注度。还可为杂志带来类似品牌植入的快速收益。除非封面服装品牌在年单中有硬性要求,需杂志免费赠送封面。多数情况下,杂志会把艺人当作商品,全方位卖给不同品牌,包括服装、珠宝、腕表、配饰,甚至化妆品。此时 明星级别直接关乎当期封面营收 但对品牌来说 顶级女明星在粉丝经济领域 除李宇春外 始终不敌小鲜肉 有噱头的封面确实能刺激当期杂志销量 可如今真有人在乎杂志销量吗 连行业外的人都清楚杂志刊例发行量已虚高到极致
有知情人士透露《嘉人》整体营收状况较过去明显下滑。赫斯特美国总部相关人士曾在会议中明确指出该刊物在运营层面存在问题。
部分品牌软文制作,是以打包价形式随硬广投放的附赠产品。或是以购买拍摄的形式,植入在封面或时装片拍摄中。并且每本刊物硬广价都不一样。我们仅把硬广总页数当作唯一的排名标准
五本女刊硬广总页数排名如下:ELLE有147页,’s有142页,有129页,有69页,有43页
在时装类硬广统计里 ELLE 的页数最多 有90页 同时它的页数也是最少的 为19页
在化妆品类硬广统计里,’s的数量最多,有47页,’s的数量最少,为10页
ELLE的服装类硬广总页数远超化妆品类。但服装类硬广总页数为19页,化妆品类为38页,服装类硬广总页数不及化妆品类。
和男性时尚刊物相比 女性时尚刊物在汽车类广告方面几乎毫无斩获 九月刊里只有汽车类硬广投放 投放客户是Audi奥迪 投放形式为一跨页
Dior在五家媒体的品牌硬广投放量里排第一。其在高级成衣领域投放了产品硬广。在化妆品领域也投放了产品硬广。在珠宝腕表领域同样投放了产品硬广
欧莱雅、宝洁、雅诗兰黛这三大化妆品集团。在五家媒体里。品牌总的硬广投放量。几乎是一样的
于五家媒体中排名首位
9.常见的投放大户诸如L' 、 出现显著的投放下滑
在编辑内容的品牌露出方面 排名前五的品牌有 还有 以及Dior
生活方式品牌的投放严重下滑。这些品牌涵盖母婴、洗护用品、数码、旅行、银行信用卡、房地产、酒店等领域。主要原因是大部分品牌已把投放重心转移到数字媒体平台
最后 针对此次九月刊报道 我们随机采访了几位来自不同行业的人 让他们谈谈对这五家媒体九月刊封面的看法 也让他们谈谈对这五家媒体九月刊内容的看法
1、Rosa (匿名),某品牌中国区公关经理
平时我挺喜欢的。现在的版式便于阅读。非时装类专题报道有趣,契合年轻女性需求。排版活泼。大片整体不高冷,有古灵精怪的吸引力。从杂志封面标题能看出。正常情况下,女性时尚杂志多以时装、美容和生活方式类报道为主,专题类报道本就少。九月刊此次有两个专题报道。一个专题是关于年轻人创业。另一个专题是韩娱特辑。我自己比较喜欢韩国文化。所以这两个专题报道我都特意去阅读了。实际上在专题方面。ELLE一直会制作一些比较有趣且贴合当下热点的选题。能让人感受到她们确实在吸引一群接受过高等教育的女性读者。说到封面人物,今年九月刊的封面整体显得平淡。没有带来什么惊喜。不管是封面人物的挑选。还是封面造型方面。
2、Lily Yang(匿名) 某品牌中国区公关及市场总监
说实话 我如今很少留意杂志内容了 除非这期有我负责品牌的相关报道 或者看看别家品牌在杂志上做了哪些特殊形式合作 说到内容 每本女刊都会花大力气制作开季时装大片 每个编辑都想拍出不同风格 但不可避免 内容还是比较相像时装杂志的大片翻来覆去就那样。每一季衣服不同,造型有变化。但不可否认,片子依旧光鲜亮丽。今年九月刊,我较喜欢 ELLE 的封面,感觉新鲜。至少不是四旦双冰,也不是没作品的小花旦小鲜肉。大牌艺人能给杂志和品牌带来一定关注度。然而中国时尚杂志封面需要新面孔。
3、四惠地铁站报刊亭老板
九月刊是在九月发行的杂志吧!?感觉卖得最好的情况是,好多女生指定要这期杂志,说封面的男生有名。我不明白。总之封面上要是有特别的明星,杂志销量就会不错。之前李宇春上封面时卖得很好,可这次用了俩不知名的女孩子,一下子就没什么反响了。实际上卖杂志利润微薄。并不指望靠这个赚钱。卖不完的杂志都会被回收。确实不存在压货压力。
4、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书报亭老板
现在时尚杂志着实不好卖。三四年前每期杂志会进约20本。如今绝不超10本。看杂志的学生日益减少。但这期卖得挺好。看来那个韩国男生颇有名气。中午放学时10本杂志瞬间售罄。其次是嘉人。连我这般年纪的人都觉得巩俐依旧很漂亮。不过她是不是黑了许多。周刊类卖得真好。和你说的五本杂志相比。伊周一直卖得不错。红秀也一直卖得不错。
5、马婷 深圳某汽车行业中层职员
我们公司订了嘉人。没事时会翻翻。看到好看包包衣服会和同事讨论。衣服贵。省吃俭用能买个包包。毕竟每天能背。感觉嘉人较关注上班族女性生活。常做相关报道。偶尔读有收获。她们这期做了两个挺有意思的报道。一个报道讲的是创业公司女CEO的起床时刻。这个报道被我们HR部门拿去在会议上分享了。另一个报道叫“时间与足尖”。看这个报道有种莫名的震撼和感动。至于其他内容,都很有格调,有点高冷。
6、肖笛 某四线城市银行职员
实际上在我们这般的小城市 能买到时尚杂志的地方极少 我没记错的话 全城仅有三家书店 能买到在全国发行的报刊杂志 由于我们能随意翻阅杂志 所以通常我会先在书店里翻翻 以前看杂志只看封面 封面有趣就买下来现在大家对时尚有了一定认知,或多或少会浏览内容,像时装片拍得精美,护肤知识讲解得不错,进而思考是否购买。实际上买回去也不会认真阅读,毕竟微信上各类信息应有尽有。并且在小城市,一本售价20元的时尚杂志价格并不低。有段时间我自行订阅了时尚芭莎。后来发觉通过邮局订阅,收到杂志的时间比在书店直接购买要晚起码一周。之后便不再订阅了。如今依旧会购买杂志。我个人认为偶尔翻阅对提升个人品味有些许帮助。至于九月刊,我没有这方面的意识。所以没太留意。只是感觉每到3月和9月,这些杂志会比平常厚许多。
工作时间:8:00-18:00
电子邮件
扫码二维码
获取最新动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