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提出的建议是关于加强对青少年的道德法制教育,此建议已收悉,现答复如下:
教育部一直非常重视大中小学的道德法治教育,一直将道德法治教育当作学校思政课必修课程的关键内容,以此来引导学生成为德法兼修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党的十八大之后,教育部全面贯彻国家领导人的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一步强化大中小学思政课的建设,深化道德法治教育,提高育人的成效。主要在以下这些方面有所体现。一是在大中小学思政课中专门开设道德法治教育课程。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深化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的若干意见》,并将其深入贯彻落实。同时,印发实施了《中小学德育工作指南》《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等文件。在初中和小学阶段开设了“道德与法治”必修课程,在高中阶段的“思想政治”必修课程中开设了道德和法治的专题,在高校本专科阶段开设了“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必修课程,切实把道德法治教育有机地融入到学生成长成才的全过程中。一是印发了《中小学教材管理办法》《职业院校教材管理办法》《普通高等学校教材管理办法》。二是明确规定大中小学思政课教材,包括道德法治教育等教材,实行国家统一编写、统一审核、统一使用。教育部组织专家编写中小学的《道德与法治》教材,还编写了高中的《政治与法治》《法律与生活》教材。同时配合中宣部编写高校本专科的《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教材。这些教材根据人才培养的要求,以及不同学段、不同年龄学生的认知特点来安排内容,以此确保能够将道德法治教育贯穿于大中小学的整个过程,引导学生去弘扬优良的美德,加强道德方面的实践,遵守道德规范,做到尊法、学法、守法、用法。三是开展道德法治为主题的相关实践教育活动。全面实施一系列活动,如“圆梦蒲公英”活动、“少年传承中华传统美德”活动、“寻找最美孝心少年”活动、中等职业学校“文明风采”活动、高校“百名法学家百场报告会”活动。开展“道德法制进校园”全国巡讲。与有关部门学术团体一同,依托各类道德法治教育基地。推动各地各校把道德法治教育有机融入社会实践,从而形成道德法制教育协同机制。提高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引导教育学生将道德法治教育内化于心并外化于行。
从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角度进行统筹规划和系统推进。加强对马克思主义的人生观教育,加强对马克思主义的价值观教育,加强对马克思主义的道德观教育,加强对马克思主义的法治观教育。形成纵向各学段层层递进的课程内容体系,形成横向各课程密切配合的课程内容体系,形成必修课选修课相互协调的课程内容体系。帮助学生筑牢理想信念之基,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承中华传统美德,弘扬中国精神,尊重宪法法律权威,维护宪法法律权威,提升思想道德素质,提升法治素养。一是持续推动大中小学道德法治教育教材的建设工作。对教材编审制度进行完善,在编写机制以及方式方法上进行创新。依据大中小学各学段的不同层次以及不同类型学校的人才培养需求,进一步提升教材的质量,让教材更具针对性和适用性,同时增加其吸引力和感染力。切实把教材统一使用的工作向前推进,促使教材内容进入人才培养方案、教师教案以及考试测评之中。三是创新道德法治教育方式方法。会同相关部门,开展主题活动,做好普法宣传,推进道德实践,将道德法治教育当作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共同关注、共同推进的重要工作,切实把它抓实抓好、优化细化,在全社会构建起良好的教育氛围,切实提高学生的道德修养和法治素养,推动学生身心健康发展,为培育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贡献更多力量。
感谢您对教育事业的关心和支持!
教育部
2020年9月29日
工作时间:8:00-18:00
电子邮件
扫码二维码
获取最新动态